当时谢慎并没有参加会试,自然还不是进士身份,故而刘太监不便将好处讲明。
但现在谢慎不但中了进士,还中了状元,得以名正言顺的进入翰林院供职。
这样一来谢慎就从一普通缙绅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词臣,成了可以伴驾左右的当红小生。
如此,天子要是再给予谢慎好处便方便了许多。
比如,把这《大明会典》的编纂任务交到王华和谢慎手中。
王华是老资历,这总编修肯定谁都抢不走。能够给谢慎一个副职就已经是天子的恩赏了。
旁人可能疑惑为何天子会高看谢慎一眼,但谢慎却明白这事八成和海涂种植棉花一事有关。
所谓帝王心思,便是如此。
若是能够轻易被臣子看破,那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如果真的是谢慎想的这样,那么似乎他答应刘太监在东南沿海全面推广海涂种棉便不那么亏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既然是大明的臣子,这海涂种棉的技术迟早会是天子的,不存在什么藏着掖着的可能性。
用八成的利换的天子的赏识,绝对是值得的。
谢慎现在至少做到了简在帝心,让天子高看一眼,这对于将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在眼前,王华王老大人和谢迁谢于乔同是余姚籍的状元郎,先后进入翰林院任职修撰,为什么谢迁能够平步青云,以四十六岁的年纪入阁?为什么王华到现在也才是个天子日讲官?
其中固然有二人性格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却是王华不如谢迁会表现自己。
而谢慎现在正是通过海涂种植棉花的表现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其前程比当年的谢迁更广阔。
毕竟一个是靠耍嘴皮子的,一个是于国计民生有大裨益的。
孰高孰低,天子心中自然有判断。
谢慎现在要做的便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好好的跟着王华王老大人编修《会典》。
《大明会典》卷帙浩繁,谢慎前世作为明史研究生也没少翻阅,在他看来即便再快也得几年才能编纂好。届时差不多谢慎也熬够了资历,可以借着这个编纂的功劳被授予一个侍读、侍讲的官,若是能够成为东宫辅臣,陪正德小太子读书就是最完美的节奏。
正德虽然好玩乐了一些,但本质不坏,还是有被改造的可能的。
谢慎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只要对正德适当引导,小家伙还是有可能成为明君圣主的。
从词臣到东宫辅臣,捞一个从龙之功,等到新君即位,谢慎便是可以被正德重用的“自己人”。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今年是弘治九年,三年后就是弘治十二年,届时距离弘治天子驾崩也就不到六年。
在东宫陪小太子读个五六年书,谢慎正好二十五六岁,若是正德即位,以这个年纪入阁参与政务恐怕是要创下大明朝的纪录了吧?
不知不觉谢慎已经陷入了美好生活畅想之中,梦游周公了。
一觉醒来已经是卯时。
谢慎连忙起身梳洗,吃了早点换了官袍,坐上软轿去往翰林院坐班。
当官有当官的难处,譬如谢慎身为翰林院修撰,无数双眼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