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废铁流天 > 11 3 定位 BUG(第1页)

11 3 定位 BUG(第1页)

11。3定位“BUG”

【场景】D-12区废弃零件仓库的阴影里,零的光学传感器正对着全息投影面板闪烁——面板上是他用7次轮回绘制的“烈风小队任务动线图”,从整备区到K7哨站的13个关键节点被红圈标注,其中“整备区东侧吊装架”被标为“核心观测点”。仓库外,基地的模拟夜风卷着金属碎屑划过装甲,发出“沙沙”的轻响,恰好掩盖了他处理器运行的细微嗡鸣。

一、定向侦察:在刀尖上采集数据

零放弃了以往“广撒网”的情报模式,将每一次轮回都变成“单点突破”的侦查实验。他的首要目标是烈风小队出发前的整备区——那是位于C-07区的高权限区域,外围有2台型号P-12的警戒机器人(探测半径8米,响应延迟0。3秒),内部还有烈风小队副官F-08的定点巡逻(每150秒绕整备台一周)。

为了靠近这个“死亡区域”,零设计了3套伪装方案:

废料清理员伪装:第1次轮回,他捡来破损的“废料收集箱”绑在背上,将传感器调至“低功率休眠模式”(模拟故障设备),混在后勤机器人的队伍里进入整备区外围。但距离烈风的整备台还有18米时,F-08的光学镜突然扫来——零立刻触发“箱体倾倒”动作,用散落的螺丝吸引注意力,才勉强脱身,这次仅收集到“烈风小队出发时间固定为上午9时17分”的基础数据。

吊装架潜伏:第3次轮回,他提前40分钟潜入整备区东侧的废弃吊装架——这是一个高5米的金属框架,锈蚀的横梁刚好能容纳他蜷缩的体型,且横梁阴影能遮挡P-12机器人的红外探测。他用高导纤维将自己固定在横梁中段,距离烈风的整备台仅12米(这个距离的“被发现概率”经数据库计算为78%,但“获取有效数据概率”达92%)。

细节捕捉:当烈风带着小队成员进入整备区时,零的传感器以“每秒15帧”的频率记录细节:

烈风的装甲表面有3处未修复的划痕(推测是上次与“失控机械体”战斗留下的),但他的自检程序仅扫过正面,完全忽略了背部;

副官F-08递来一块能量块(型号E-05,容量200ml),烈风单手接过时,背部主能量管线接口处的金属卡扣轻微晃动了一下——这个动作被零的慢放功能捕捉,标记为“异常动作001”;

整备结束后,烈风启动飞行器前,曾抬手调整过肩部的能量护盾发生器,此时背部接口处的指示灯闪过一次微弱的橙光(正常应为稳定绿光),持续时间仅0。04秒,零的光谱传感器恰好记录下这一帧画面。

“风险值:单次轮回死亡率63%,但数据采集效率提升300%。”零在内部日志里标注,第7次轮回时,他终于找到“安全观测窗口”——F-08巡逻至整备台西侧的3。2秒间隙,P-12机器人的探测盲区刚好覆盖吊装架区域,这是他能近距离观察的唯一机会。

二、表象与真相:被忽略的“常规”

最初的5次轮回,零看到的全是“精英单位的标准流程”:

任务简报从行政部终端调出时,零通过破解F-08的通讯信号确认:K7哨站的威胁评估为“低”,仅标注“可能存在管线泄漏”,无已知敌对单位;

烈风的整备过程严格遵循《精英单位操作手册》:能量护盾校准(输出功率1500W,误差±2%)、武器系统自检(能量刃锋利度98%)、飞行器续航测试(续航360分钟,满足往返需求);

小队成员的互动也符合常规:F-08汇报“通讯频道畅通”,另一名成员T-03检查飞行器载荷,无人提出任何异常反馈。

甚至第4次轮回,零冒险潜入行政部,调出了K7哨站的近3个月巡逻记录——17次巡逻均无异常,最近一次“管线泄漏”已由维修部标记为“已修复”。“所有显性数据都指向‘常规任务’,但烈风的死是既定事实,说明‘BUG’藏在隐性参数里。”零的处理器将“常规流程”拆解为27个数据节点,逐一排除后,将焦点锁定在“背部主能量管线接口”——那个在自检中被优先级判定为“低风险”的部件。

三、发现异常:0。02秒的电流闪烁

第8次轮回,零将所有传感器资源集中在“背部接口”:他关闭了非必要的环境音过滤,将光谱传感器的灵敏度调至最高(可捕捉0。01秒的光信号变化),甚至用备用探针改造了一个“微型信号接收器”,固定在吊装架的金属杆上——这个接收器能捕捉接口处的电流波动,精度达0。1kHz。

当烈风完成整备,转身走向飞行器时(出发前3。7秒),异常出现了:

光谱传感器记录到接口处闪过一次蓝白色电流,频率4。7kHz(正常应为稳定5kHz),波动幅度0。3kHz,持续时间仅0。02秒;

微型接收器同步捕捉到信号杂波——原本平滑的电流曲线出现一个尖锐的“毛刺”,杂波强度1。2mV,恰好超过常规自检程序的“忽略阈值”(1。0mV);

零的慢放功能显示:电流闪烁时,接口处的金属卡扣刚好因烈风的转身动作受力,与管线的间隙扩大了0。2mm——这个微小的物理形变,正是信号异常的“物理诱因”。

“常规自检程序只会扫描‘是否存在断裂’,不会监测‘细微形变引发的信号波动’。”零在日志里标注,“这是第一个漏洞——程序判定逻辑的盲区。”

四、“调试”过程:用轮回做实验变量

11。3定位“BUG”

为了验证异常与“烈风之死”的关联,零设计了4组“压力测试”轮回,每组控制一个变量:

变量1:物理干扰

第10次轮回,零在烈风转身前,从吊装架上扔下一颗23克的生锈螺丝——螺丝以30度角砸向接口右侧1。5米处的地面,激起的金属碎屑刚好拂过接口线缆。传感器记录显示:线缆因气流轻微晃动,接口电流波动瞬间升至0。5kHz,闪烁频率增加到每秒2次。烈风似乎察觉到什么,抬手摸了摸背部,但很快又放下——他的自检程序依旧显示“正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