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会各友于蕺山亭全文翻译 > 第314部分(第1页)

第314部分(第1页)

洛阳铲,也是具备洛阳铲相当一部分功能的。

甚至在洛阳铲刚刚发明不久的民国时期,当时的学者便把洛阳铲称作铁锥。

“洛阳为吾国旧都,古迹甚富,城北城东,古墓尤多。近十余年来出土古物,以铜器为大宗。土人以大利所在,私行盗掘者,几成一种职业,并发明一种铁锥,专作采试地层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带,盗掘痕迹,不计其数。……其参加工作者,共二十余人,各执铁锥,分区探试,偶有所获,则欢呼若狂。”

记载中所述当时所见盗墓贼手中的“铁锥”,就是刚发明仅十来年的“洛阳铲”。

大体可以理解为,洛阳铲是铁锥的一种以及发展形态。

曾文信的手下把骡马背上的大兜囊接下来,扔在台阶上一堆,里头工具加起来二三十件儿是有的,其中不少便是铁锥。

这种铁锥下面是一个铲子,铲子的顶端,带着约莫三寸长的套管,不过铲身很有意思,并非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此时常见的瓦筒状。铲身的部位,长约半尺多,粗有两寸许,上面的套管里头则是连着三尺长的木杆。

还有三四根足有六尺长的白蜡杆扔在一边儿。

铁锥在盗墓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最大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探土,由于铁锥的样式和特性,在深砸进地下之后,很容易就能把地里的泥土给带出来——而一旦把土带出来,有经验的盗墓贼就能判断出底下到底有没有墓穴,若是有,其埋藏深度又是多少。

墓穴顶上所用的封土,和一般的土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东西用来取土用来判断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却不能真正的挖洞,开挖洞穴,靠着这玩意儿不成。所以在盗墓中使用最多的工具,并非是铁锥,而是铁锨。

没错儿,就是铁锨,和一般百姓家里常备的用来挖土的那种铁锨一摸一样。

实际上,就是一种。

五尺来长的木头柄,前头固定了一个铁锨头,不过,和一般的铁锨也有一点儿细微的区别。一个是铁锨头的身壁比议案家用的铁锨要厚得多,差不多就是两倍作用,非常之厚实。二来是,在铁锨周围那一圈儿的刃部,是特殊打造的,在打制的时候专门用特殊的工艺淬了火儿,非常之坚韧,质量远远超过一般的铁锨。而且这些伙计还把铁锨们都给开了锋,周围那一圈儿刃部磨得非常之锋利,简直就跟厚背大砍刀一般了。

如此一来,这种铁锨远比一般的铁制工具要经久耐磨,不易损毁,好用得多。而且用这种铁锨挖土,速度要比一般的铁锨不知道快了多少。

这两点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盗墓贼出外做活儿,既没有补给,也没有什么可供替换的,而且经常是为了挖一个大墓而十天半个月窝在一个地方不动,有的时间长的,为了算计一座古墓,甚至要把周围的地买下来,种上青纱帐,然后以庄稼为掩护开挖地道,通到墓里面去。这样的话,那时间可就长了,半年一年有可能,三五年也不是夸张。在这一段时间内,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自然也就没可能随时补充工具,如此一来,工具的耐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正好和上面相反。往往是盗墓贼已经锁定了一处墓穴,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极为迅速的打洞进去,把里面的明器盗出来之后,赶在天明之前便迅速遁走。这就对速度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这些盗墓贼不是做的水磨工夫,是以手段也是相当之粗暴,打盗洞弄出来的土直接就是四处仍了。如果一晚上弄不完的话,到了第二天,就很容易被人给发现。

而这种特制的铁锨挖掘速度很快,也是满足了这个要求。是以几乎所有的盗墓贼,都用这种铁锨,而铁锥,用的就不如这个普及了。第三种则是短柄锄,因为形状像是鹤嘴,因此也有称为“鹤嘴锄”的,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从耕地用的锄头上发明衍伸过来的。盗墓贼中,有相当部分其实都是当地的农民,而且数量很大。尤其是以那些墓葬极多的风水宝地,诸如洛阳,诸如关中,这些地方,许多当地的农民白日种地,晚上便偷偷去盗墓。这种情况,现如今大明朝有,大明朝之前也有,大明朝之后的满清和民国也都有,一直到了董策前世那个时代,也没什么可挖的墓了,政府管控的也是极严了,这种情况才慢慢的消失。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六八 北派

这些人白天种地,晚上盗墓,农活儿上也熟练,盗墓的活计也不差,而慢慢的,便是从农用的锄头里头演化出一种工具来,便是这等短柄锄。比之一般的锄头,这等短柄锄——锄柄缩短,锄头缩小,使用起来更为灵活、方便。

缩短了锄头的柄,则挖掘的时候,翻过来的土离眼更近,看得更清楚,不至于错过任何蛛丝马迹。而锄头改小一点,使用起来更省力,效率更好。锄刃部专门淬炼过,还夹了钢的,因此更加的耐用。

这种工具,最早是发源于长沙那边儿的土夫子,长沙一带多丘陵,土质不好,杂质多,锄头的锋口极容易受损,钢火强度越高,使用寿命就越长。而且长沙墓葬多埋葬于山坡,埋得不深,浅薄的耕土层或扰土下即是墓土。在这些地区找墓道或墓口,用短柄锄比其他工具效率高。

与农民锄地一样,使用时弯着腰、瞄着锄头,用力挖下再平拉起把,然后耪一下地,锄下土质变化情况一目了然,死土活土区别明显,一看便知。

曾文信的伙计们都是抄的铁锨,他们显然是经验丰富,没少干这个,在那个领头儿的带领下,先来到了那条选好的山溪边儿上,从那边开挖。

这也是有讲究的,山溪地势低,院子所在的位置地势高,是以从山溪边儿上开挖,水不会往上走,也就是说,施工的时候不会受到水的困扰,就会比较方便。而若是从院子里头开始挖,则你挖一点儿,水就跟着过来一寸,那就麻烦许多了。

十几个人铁锨翻飞,速度很快,效率相当之高。这铁锨厚背锋利,但惟其如此,重量也是一般铁锨的一倍。不过这些伙计都是孔武有力的大汉,却是就不用担心这个了。不过是一个时辰的功夫儿,一条从山溪通往院内,长约二十米,深约三尺,宽有两尺的壕沟便是挖成了。壕沟从院门下面过来,延伸到院子里头的水洼边儿上。壕沟的尽头,和水洼之间只隔着两尺后的土壁而已。

那带头的被曾文信称呼做许胜的汉子,一声令下,众人铁锨翻飞,瞬间便是那两尺厚的土壁给挖开了。

只听得一阵哗哗的水声,院子里面的积水都往那缺口涌去,水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下降。

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过后,院子里面的积水便是排的七七八八了,只好剩下一两个浅浅的小水洼,不过已经是没什么妨碍了。

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威力了,若是曾文信没带这些人,就他们几个的话,怕是就得麻烦。他们精细活儿做得来,这种纯体力的活儿却不是长处。

水排好了,但还得定位,总不成这么大个院子全都掘地三尺,那就算是人再多一倍也是做不来的。

这就是笑面金刚的活儿了。

他走到方才青云子指着的地方,先是四下里看看,然后也顾不得脏污,趴在泥里耳朵贴着地面听了听,地上都是泥,也不知道能听到点儿啥。而后还把他那根粗如茶杯的锡杖尖儿的那一头狠狠的插入地下足有一两尺深,拔上来之后看看下面沾着的泥土的颜色。

足足一盏茶时间之后,他才找准了地方,把那根锡杖一插,大声道:“围着佛爷这锡杖,周遭三尺范围内,开挖!”

“得嘞!”

曾文信满面红光的应了一声,意气风发的一挥手:“开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