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听见了书房里的动静,开门进来查看,灯光一亮,他身影便消失了——当然这个特效需要后期制作。
等管家一走,他又从琴中飘出来,手指碰上刚才管家开灯按的按钮。“啪”,灯亮了,“啪”,灯灭了,像只好奇的小猫,开开关关试了好几次。
走廊上的管家回头看去,看到门缝下光影明灭:?闹鬼吗?
开拍前,楚妃看向大王,对方朝他点了点头:“不慌,爱妃定能演好。”
“嗯,我不慌。”这不就是他刚穿来的那天,他和大王在别墅的卧室里到处研究的情景吗?
楚妃深呼吸,将紧张的心绪平复下来,开始表演。
他不会把另一个他的事业搞砸的。
当导演喊“过”时,武帝第一个鼓掌,其他人也纷纷响应鼓起了掌。
后来,这部剧上映时,获得广泛评价:楚老师尝试了和以往不同的表演方式,感觉跟他以前不太一样,不过也不错,很自然,很真实,而且他弹琴的手法好专业啊!不仅技法娴熟,气质也拿捏住了,没有谁比他更适合一个古代贵公子的角色,剧组真是请对人了。
---------
另一边,一千多年前的虞朝,楚暮云也在搞他的事业。
倒不是重操旧业。他没打算把娱乐圈搬过来,毕竟这里也没有拍电影拍电视剧的机器设备,没有用于播放的网络平台和电视台,哪怕是现场版歌舞选秀,放在虞朝也是太过超前了。
但他身在名利场里,可是充分见识过各种操纵舆论的手段,只要控制了“媒体”,就能肆意煽动人心。就连千年后人均读书识字、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网民们都能煽动,何况这些古人呢?
所以,当大王忙着大搞基建的同时,楚暮云也帮忙,办了个报纸。这报纸就是他和大王的喉舌,作为被文人们绑定骂了千年的暴君妖妃,这一次,他要夺回属于他的一切——啊不,是把言论风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陆含璋在这段时间推广了活字印刷术,这是本该在一百多年以后才由毕昇发明的技术,还改良了造纸术,也让在大虞办报成了可能。
某一天,经常在京城大街上溜达的闲人们,发现闹市口的一栋二层小楼前,挂上了崭新的牌匾“大虞时报社”。这里原本是一家茶楼,刚关张没多久,被新东家盘了下来。这位新东家来头神秘得很,不仅打听不到身份,也没人知道这地方以后是做什么行当的。
是继续做茶楼?还是酒楼?或者改成卖布匹绸缎、玉器文玩的铺子?
直到牌匾都挂上了,闲人们围聚在店门前议论纷纷,都没人猜中所谓“大虞时报社”是卖什么的。
不过,没过两日,他们就知道了。
虞朝时原本就有“邸报”,刊登近期的皇帝动向、朝廷政事,但和后世的报纸不是一码事,这是专门派发给各地官员看的,更接近于上头发布的文件和系统内部资料。而楚暮云办的“大虞时报”,是面向大众公开售卖的,很便宜,只要一文钱,而且时效性很强,前一天发生的事,第二天就能印到报纸上,由小贩举在手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叫卖了。
虽然古代的平民百姓文盲率很高,但这儿毕竟是京城,天子脚下,认字的人还是不少的。
初期推广,楚暮云还特意雇佣了一批人,在叫卖报纸时把噱头也大声叫出来。
“祥瑞!京郊惊现白狐,遇路人竟口吐人言……”
“震惊!朱雀大街上发生一起命案,京兆府尹已派人……”
这些广告词简直闻者心动,还只卖一文钱。就算是不识字的百姓,也有忍不住购买的,然后去找能认得几个字的街坊邻居来念。
大虞时报的头版是国家大事,坚持不变的主体思想是给大王歌功颂德,赞颂各项新政。
其他版面上,少不了发布时事新闻,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版”。除了京郊白狐出没这种事以外,还有凶杀案、马车事故、分家纠纷等等。还安排了科普栏目以及生活小常识栏目。要发展国力,科学教育是很重要的,但这件事不是一时一日之功,在国子监培养一批技术官员需要时间,推广到百姓当中需要更久。利用报纸,可以在人们心底提前播撒下一颗求知的种子。
报纸上还会喜闻乐见地爆一些不老实的官员的黑料。这个楚暮云就很熟,之前给于教授提供上百家讲坛节目的资料,他就编造,咳,爆料过不少了,也不是纯编造,他写在资料里的都是在京中流传过的风言风语,很多人都听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是这帮官员自己有问题,才会闹出这样的流言。
比如某贵族醉后当街出丑啦;某个世家开的酒楼后厨里全是低价收来的臭肉烂虾啦;某大臣多日没有公开露面,声称是感染风寒卧病在床,其实是吃花酒的时候气血上头突然中风啦……这些闲话本来是在官宦贵族的小圈子里聊一聊,现在被印到了白纸黑字上,变成了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帮人沦为全京城的笑柄,那肯定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敢在报纸上刊登这些内容,胆子也是非同一般的大。
被爆出黑料的某贵族,当天就气势汹汹地带着众多家仆上门来找麻烦了。他踹开报社的大门,一闯进来,当场就愣在那里。
“哟,这不是王大人吗?”对方站在门后,很客气地打着招呼,脸上还带笑,一只手已经毫不客气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刀上。
这身酱红服色,是御前带刀侍卫。护卫帝王出行时,若有必要,五步之内格杀勿论。
来闹事的贵族,瞬间气焰矮了一大截,小心翼翼地赔笑:“下官只是想同这儿的主事说几句话,不知可否代为通告?”
“王大人请回吧,贵人不会见你。”御前侍卫抬起刀鞘,横着把人推回到了门槛外边,然后直接把门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