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侯亮平第几集被放出来的 > 第523章 也能让他的行动在程序上站得更稳(第1页)

第523章 也能让他的行动在程序上站得更稳(第1页)

第二天是周一,例行的晨会开完,各个科室又开始了新一周的忙碌循环。郑建国回到座位上,心里却始终被那份沉甸甸的档案和工人们的期盼压着。他知道,想撬动宏远集团这块顽石,光靠他自己单枪匹马地“公事公办”还不够,必须得到领导层面的默许,哪怕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表态,也能让他的行动在程序上站得更稳。

他看似在处理手头的文件,眼角的余光却一直留意着走廊尽头那扇紧闭的科长办公室的门。

李科长的办公室,像他本人一样,自成一个气场平和的结界。门是厚重的实木门,隔音效果极好,门上挂着一块写着“规划一科”的黄铜牌子,被擦拭得锃亮。郑建国知道,李科长每天九点到九点半是固定的“文件时间”,雷打不动;九点半到十点是“电话时间”,处理一些需要上传下达的琐事。只有十点以后,那扇门才有可能为临时的汇报敞开一条缝。

他耐心地等着,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等待猎物进入最佳射程。十点零五分,他看到李科长的秘书端着空了的茶杯从里面走出来,又端着续满了热水的杯子走进去,门开合的瞬间,他瞥见李科长正靠在椅背上,悠闲地翻看着一份报纸。

就是现在。

郑建国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有褶皱的衬衫衣领,拿起那个记录着协调会内容的笔记本,不疾不徐地朝科长办公室走去。

“咚咚咚。”他敲了三下门,力度适中,既不显得急躁,也不至于微弱到被忽略。

“请进。”里面传来李科长温和的声音。

郑建国推门进去,一股混合着陈年书墨香、淡淡檀香和红枣枸杞茶甜香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李科长的办公室一如既往地整洁,巨大的红木办公桌擦得能映出人影,桌角摆着一盆造型奇特的文竹,青翠欲滴。墙上那幅“宁静致远”的书法,笔锋圆润,藏而不露,正如其主。

李科长抬起头,看到是郑建国,脸上立刻挂起了那副招牌式的、笑呵呵的表情,他放下报纸,指了指对面的客座沙发:“哦?是建国啊,坐,坐下说。”

郑建国没有坐到那张会让人陷入慵懒的沙发里,而是拉过办公桌前那张更显正式的硬背椅,隔着桌子,与李科长保持着一个汇报工作的标准距离。“科长,有点事想跟您汇报一下。”

李科长“嗯”了一声,端起桌上那个飘着红枣的白瓷保温杯,慢悠悠地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小口,然后才不紧不慢地抬眼看他,眼神透过厚厚的镜片,显得温和而通透:“说吧,什么事?”

郑建国的心里快速地过了一遍措辞,他知道,跟李科长这样的人说话,必须直奔主题,但又不能情绪化。任何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抱怨,都只会被对方当成“不成熟”的表现,从而让事情的严重性大打折扣。

“是关于上周五,宏远集团城南拆迁项目补偿款的那个事。”他开口,声音平稳,语速不快,“那天,有几个工人代表来我们局里反映情况,情绪比较激动。我出面协调了一下,当天就组织他们和宏远集团的王经理,在我们这儿开了个协调会。”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李科长的反应。对方的脸上依旧挂着微笑,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郑建国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用一种近乎于第三方陈述的客观口吻,详细地汇报了一遍。他讲了开发商前期的口头承诺与最终公告之间的巨大差异,讲了工人们的愤怒和诉求,也讲了协调会上自己如何依据政策文件进行解释和斡旋。他刻意隐去了自己内心的愤怒和对开发商的鄙夷,只是就事论事地陈述着事实。

“……最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宏远那边口头答应,会在安置房分配和过渡费发放上,给予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一些人性化的优先照顾。工人们的情绪算是暂时稳住了。”

汇报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但是,科长,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卡住了。协调会开完到现在,宏远那边就再没有任何动静。我昨天给他们王经理打过电话,对方还是用‘正在走流程’来搪塞。工人们那边等得心急如焚,我担心时间拖久了,矛盾会再次激化。”

他说完,便不再言语,静静地等待着李科长的反应。他知道,自己已经把问题清晰地摆在了桌面上:事情我处理了,结果我汇报了,但现在我遇到了障碍,需要来自上级的指示。

李科长听完,没有立刻说话。他放下茶杯,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双手十指交叉,轻轻搭在自己微凸的肚子上。他的目光似乎穿过了郑建国,落在了墙上那幅“宁静致远”的书法上,陷入了沉吟。办公室里一时间只剩下墙上挂钟秒针“嗒、嗒”的走动声,每一秒都像是在考验着郑建国的耐心。

郑建国的心里有些打鼓。他摸不准李科长在想什么。是觉得他多管闲事,还是在权衡这件事的利弊?他甚至做好了被对方用一套“太极推手”把事情挡回来的准备。

过了足足有半分钟,李科长才缓缓收回目光,重新看向郑建国。他脸上的笑容依旧,但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嗯……建国啊,这件事,你处理得很好嘛,有理有节。”他先是给予了肯定,这句开场白几乎是所有领导的标配,“面对群众的激动情绪,能稳住场面,主动协调,这是我们作为干部应有的担当。”

郑建国只是微微点头,没有接话。他知道,重点在后面。

果然,李科长话锋一转:“不过呢,这件事的本质,我们还是要看清楚。从我们局里的程序上来看,公告的发布是合规合法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一点,你在协调会上跟工人们解释得很到位,也守住了我们的底线。”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又抿了一口,似乎是在润滑接下来的话语。

“所以,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企业那边。”他下了定义,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企业在前期工作中,为了追求效率,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留下了隐患。现在出了问题,他们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地去兑现承诺,安抚好群众情绪嘛。”

他顿了顿,最后给出了结论:“我看这样吧,建国。这件事,你作为第一经手人,情况最熟悉,就由你继续跟进。还是要多做督促工作,时常敲打敲打他们。有什么需要科里正式出面的,你再来找我。”

说完,他便端起茶杯,摆出了一副“此事已议,可以结束”的姿态。

郑建国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果然,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李科长的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堪称官场艺术的典范。他既肯定了你的工作,又明确了单位的立场(我们没责任),接着指出了问题的根源(责任在企业),最后又把皮球以“信任”和“授权”的方式,稳稳地踢回了你的脚下。

“多做督促工作”,这话说得轻巧,怎么督促?用什么身份去督促?“需要科里出面再来找我”,这更是一句活话。什么是“需要”?这个度谁来把握?不到事情闹得不可收拾的地步,恐怕都够不上这个“需要”的标准。

然而,失望归失望,郑建国却并未感到意外。他甚至在李科长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就已经预判到了这个结局。他今天来的目的,本就不是指望李科长能大包大揽,为他出头。

他要的,就是现在这个结果——他已经正式向领导汇报了此事。

从此刻起,这件事就不再是他郑建国一个人的“私事”,而是科里挂了号的“公事”。他接下来的所有“督促”行为,都有了来自上级的口头授权。这层程序上的“外衣”,至关重要。

“好的,科长,我明白了。”郑建国站起身,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情绪波动,语气平静如水,“那我继续跟进,有新情况随时向您汇报。”

郑建国刚刚转身,手还没碰到门把手,身后又传来了李科长那不紧不慢的声音。

“哦,对了,建国。”

郑建国停下脚步,回过头,只见李科长不知何时已经站了起来,走到窗边,正侍弄着那盆他宝贝得不得了的文竹,用一个小喷壶细细地在叶片上喷洒着水雾。他头也没回,声音透过缭绕的水汽,显得有些飘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