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性质是一样的, 用孔子的术语来说
,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薄待了
。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 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
”的问题, 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还是 达不到
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 路》)或者叫做——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 及”与“过”的弊病
。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积极。消极的弊病不言而
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
注》)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
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先帝宠遇阎氏,
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
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 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者,其退速”。或
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
利地达到目的。
下一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
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 物。”
【读解】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 们没有具体分
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 体表现,按照朱
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