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法会7
所有人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了因。
他们看着这个一袭月白僧袍,年轻得过分的小和尚缓步走向经台正中的蒲团。
然而,了因却并未急于落座,而是静立台前,目光如古井无波,平静地扫视全场。
那双眸子清澈见底,却又深邃得仿佛能映照人心。
眉间一点朱砂,宛若菩提初绽,衬得他清秀面容更添几分出尘之气。
他不着相于任何一张面孔,亦不回避任何一道目光,只是那般从容而立,仿佛早已超然于众生纷扰之外。
下一刻,只见了因大袖一挥,竟不按常理盘膝而坐,而是随意地侧身斜倚。
他左手轻撑地面,右膝微曲,姿态闲适得仿佛不是在庄严的经台上,而是在山间松树下与友人闲聊。
这般不拘一格的坐姿,令台下众僧皆是一怔,几位老僧更是眉头微蹙,显是觉得有失庄严。
然而了因浑不在意,目光依旧平静如水,仿佛世间礼法于他不过浮云。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如泉击玉石,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小僧入寺三载,初时研读《般若波罗蜜心经》,之后埋首《阿含》与《大般若》二经。今日小僧便与诸位共参这《大般若经》。”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谁不知《大般若经》煌煌六百卷,乃般若系经典之集大成者,穷尽一生也难窥其堂奥。
这年轻僧人竟敢声称三年只读此二经,如今更要宣讲其中奥义?
了因却不理会台下骚动,径自开讲。
起初,他的语速平缓,字句清晰,仿佛只是在复述经文。
但渐渐地,他的声音似乎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每一个字都像是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听者心中漾开圈圈涟漪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了因的声音忽然变得空灵起来,仿佛不是从喉间发出,而是自虚空佛界而来。
当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时,他随手拈起案上一枚落叶,指尖轻抚叶脉:“诸位且看,此叶有形有质,是为色;然叶终将腐朽归尘,本质为空。但空非虚无,空中有无限可能,如这叶化作春泥,又育新枝。色空不二,方是般若真谛。”
了因的讲经渐入佳境。他并不拘泥于经文逐字解释,而是以浅显比喻阐释深奥佛理。
他的声音时而如春风化雨,温润绵长;时而如狮子怒吼,震人心魄。
当他讲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时,声音陡然高昂,如钟鼓齐鸣,在殿宇间回荡不绝。
奇妙的是,随着讲经深入,整个法会现场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气场笼罩。
檐角风铃无风自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竟与了因的语调节奏相和。
法会前的烛火不再摇曳,而是凝定如豆,散发出比平日更加柔和明亮的光芒。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但这香气又与往常不同,似乎更加清新提神,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