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父母不一定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放歌,自由奔跑,品尝着生活的甜美;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体会冬日的暖阳,秋日的丰硕,夏日的激情,春日的婀娜,饱尝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追寻着生活的
梦想,憧憬着未来,可以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解读活着的内涵,体会奉献的快乐;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充盈着丰富的感情,体会到人生的真诚。
直到父母两鬓斑白时,尽管我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但我们的父母依然会清晰地记起我们脸上绽放的第一次微笑,记起我们蹒跚走出的第一步,记起我们喊出的第一个字,记起我们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戴德呢?
在一篇《也许,我们一生都不理解母亲》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在母亲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她的病历。病历上显示,母亲得了早老性痴呆症已经两年时间了。天哪!我们的母亲!这一下,好像母亲在世时所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都有了答案。她竟然用她生命中仅有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她为了不拖累我们,竟对我们隐瞒了她的病情这么久。而处在这种折磨状态下的母亲,竟然也不向儿女们要求一点点关爱。为了不使我们厌烦,她竟然以蹲厕所的方式抑制她面对我们时控制不住的唠叨。
我们口口声声地说爱我们的父母,可我们真正理解过母亲吗?当母亲希望把她内心深藏的东西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如果我们最初像热心的邻居张叔张姨那样与她耐心沟通,她可能会避免病魔的侵袭。而我们却让母亲带着儿女对她的不理解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深深的自责曾经发生在许许多多人的身上,是我们年迈的病人膏肓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人生的感恩课。
是的,损失了的文物永远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当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时,殊不知,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有声的言语、无声的行为教诲。它可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而往往当我们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猛回头,它已永远消失了。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经历一次次重演,趁着老树的虬枝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回家,去问问父母的近况。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到父母还能清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千万不要懈怠。
《常回家看看》这首简单通俗的歌曲之所以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动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唱出了无数家庭的心声,“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一桌好饭”一样,都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意。
小时候,我们都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等长大了,就再也不用听父母唠叨了,再也不用听那些刺耳的噪音了。可以不听父母唠叨做作业,可以不听父母催着睡觉和起床,可以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不按点回家吃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那一定很自由,很幸福。可是等到我们真的长大了,离开了父母,听不到唠叨,不但没有觉得幸福,反倒多了一份孤独和牵挂。一个人生活,衣服也没人洗了,想起母亲唠叨“快脱下来”,那刺耳的声音竟是那样叫人留恋;一个人去食堂打饭,想起父亲从邻家叫我们回来吃饭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此时此刻才明白,原来
父母的唠叨声竟是这样珍贵,它是父母关心我们、疼爱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
孩子咿呀学语,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学会了说话;孩子学走路,父母不厌其烦地鼓励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走得越来越稳;在妈妈敦促的唠叨声中,我们按时完成了作业;在父亲地唠叨声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我们的学业更上层楼,上了大学;在唠叨声中,父母帮助我们出主意甚至求人帮助找到工作;在唠叨声中,我们知道了注意的事项,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在唠叨声中,把对象领回家;在唠叨声中,结婚生子……
父母的唠叨,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中的金玉良言,是对我们努力向上的鞭策。每一句父母的唠叨都饱含着他们对孩子的无限希望和期待,每一句唠叨都蕴涵着父母温暖无限的爱。我们的人生如帆船,父母的唠叨声则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航员,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大道。
父母不惜磨破嘴皮子,不厌其烦地说来说去,本意都是为了我们好。如果我们有缺点或者犯了错误,父母不批评不指出,反而视若不见,甚至处处迁就,那不是害了我们吗?我们不能一听父母说自己的缺点就心烦,就摆一副讨厌的样子。当父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父母的唠叨是不是有道理?一般来说,父母是不会无缘无故唠叨的。如果他们唠叨的并不是事实,那我们应耐心听完后,等他们心平气和时再做必要的解释。古语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我们能体会到父母的唠叨实际上都是出自亲情与关心,相信就能理解和正确处理好父母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了。当然,生活中也有这么
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人的确天生就有一张“唠叨嘴”,稍为心烦,就会唠叨不停。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当然是不好受的,但还得学会去了解和体谅他们的性格。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了解了父母的这种个性,心里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谅解。再多想想他们唠叨的初衷,自己的心里也会开阔不少。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可能他们的这种唠叨越来越多。儿时的我们很厌烦这种唠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你离开父母,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异乡时,你会非常怀念这种唠叨,怀念那份被母亲牵挂、被父亲督促的感觉。那时,你才会明白,原来有唠叨的父母,是一种幸运,有父母的唠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别把父母对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成家多年了,虽然和父母同住一个城市,由于忙的事挺多,不经常回家。总觉得走到哪里也是父母的孩子,回家多一回少一回无所谓。
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会在突然间醒了过来,自己想错了。
一位朋友曾跟我说到这样一件关于父亲节的事:那天是星期天,恰好也是父亲节,父亲一大早就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
敲门声让大家都醒了,女儿也醒了,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神秘地说:“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玩捉迷藏的游戏,便假装把眼睛闭上。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手工做的苹果,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苹果!”
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父亲在乡下,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父亲节,但随即却像明白了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在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儿,我的表情有些尴尬。
过了一会儿,父亲走了过来,在上衣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说:“家里种的树都成了材,我们准备伐了。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收小麦,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父亲说走就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村里的人看看?”
拿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书橱上有一套奥运吉祥物的纪念币,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乡下的人都还没见过,回去给他们看看。”
父亲拿着书,又带着礼物,欢欢喜喜地走了。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久好久。
现在,请你问问自己:你记得父亲节吗?你给父亲准备礼物了吗?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某社会组织进行过一份社会调查,主题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参加工作后,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将他读大学的费用偿还给父母?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大约需要15年。
上面的数字应该只是一个假设,多数人不会进行这样的偿还活动。年轻人一旦羽翼丰满,全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天空——他的事业,他的家庭,他的快乐,至于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他们往往无暇顾及。
所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人场景常常只会在与我们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出现,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帮助我们,所以哪怕只是别人的举手之劳,我们也会铭记在心。而对于亲人,则正好相反,是“涌泉之恩,滴水相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尽管我们知道,只有父母才是我们一生唯一的持久的依靠,却视他们艰辛的付出为理所当然。这也许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让我们重拾亲情,让这温暖的情感时刻围绕在我们的心头。有美好情感在心里的人,是最容易感受到快乐的。
一个帖子引发的深思:用行动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