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酒店,大家先是喝了一会茶,随后等人都到齐了,才走进了楚琛已经预订好的包间。
有道是物以类聚,楚琛的朋友们,性格虽然不同,但为人处事方面都比较正派,再加上大家都有共同的话题,干了几次酒后,大家就聊到了一快,席间的热闹也不必多说了。
晚饭后,楚琛就把酩酊大醉的刘思哲等人送进了他们的房间,随后回到各自的房间,洗过澡后,才把那只箱子拿了出来。
这只箱子除了做工精彩之外,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殊之处,箱子打开,里面也是空空如也,不明所以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这只箱子里面,会藏着东西。
楚琛把先前已经准备好的工具拿了出来,随后就把箱子下半部分的铜銮金缠枝莲纹的面叶给小心又快速的撬开。别看他动作很快,其实如果不是照着笔记上的步骤,除非用暴力,不然肯定会把箱子给我撬坏了。
而且,这只箱子其实和“肚中堂”一样,有自毁的功能,如果真有人暴力的把箱子撬开的话,藏于夹层中的机关就会开启,藏在里面的东西马上就会被销毁了。
面叶拿起来,楚琛就看到了位于面叶下方的锁孔,这才是整只箱子的奥妙之处。随后,他连忙把之前得到的那把钥匙拿了出来,放入锁孔之后轻轻一扭,就听到“啪”的一声,箱子内部的底板,突然就弹了起来。
或许,有朋友会觉得奇怪,既然暗格被藏于箱子的底部,那这么多年来,怎么就没有人发现?
原因其实也简单,首先,这弹出来的底板很薄,楚琛估计,底板的厚度估计两毫米都到。
另外,底板下面藏的不过是几张纸而已,同样也没什么厚度,这样加起来,一般人最多也只会觉得这只箱子的底板有些厚,根本不会想到里面会藏着什么东西。(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孤狼望天”、“197210200630”的评价票,“jsnjww”的打赏,
“霸王团集”、“红火麻”、“孤狼望天”、“jsnjww”、“航母战舰”的月票
第七百四十二章 惊人的信息
楚琛小心的箱底的几张纸拿了出来,他原本还希望,剩下的那幅藏宝图就藏在这些纸张里面,不过一看之下,他有就有些失望,这几张纸上只是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应该和藏宝图没有什么关系。
“好事多磨啊!”
楚琛暗自一叹,随后就仔细的把纸上所写的看了一遍,只是,他根本想不到,这几张纸上面记载的内容是那么的惊人,他越看越是惊讶,越看越难以想象,到最后,他震惊的双眼圆睁,眼中更是充满了难以置信之色。
说起来,纸上写的东西,不过是张火泥一家的历史,但这个历史,却隐藏着一个千百年来的惊天迷团,而这个迷团中的主角,正是大名鼎鼎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枚就材于“和氏璧”的帝王印章,一直被历代帝王奉为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可谓是令人扼腕叹息。
说起来,“传国玉玺”一直到唐代时,一直就掌握在正统帝王的手中,直到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过了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雒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到了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玉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为伪作。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是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由此,也更让人怀疑传国玉玺的真实性。
等到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又销声匿迹。
至元明清时,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不过全都是伪作。以至于到了现在,传国玉玺一直不知何踪。
而现在,楚琛手中的这几张纸中。居然就记载着传国玉玺,而且还点明所藏的地点。就在他的那幅藏宝图所藏之物,这让他如何不惊喜莫名?
原来。事情还要说到李从珂,当时,他见契丹军至雒阳,知道自己的王朝已经是回天乏术,于是连忙让他的儿子李重美化妆之后,带着传国玉玺从地道中逃亡,而史料记载中和李从珂、刘皇后一起**而死的李重美,其实是个替身。
李重美幼年时就明敏如成人,逃亡后,他虽然还想东山在起,但看到后面的局势,也知道自己基本不可能会成功,于是就带着传国玉玺隐姓埋名。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这李重美改姓了张,正是张火泥的祖辈。
自从得了传国玉玺后,改姓之后的张家,一直都居不定所,不管局势如何,到了第三代无论如何,必定要变换一处住所,而且兵荒马乱之际,他们为了保证玉玺的安全,干脆就藏于深山老林之中了。
不过,到了晚宋那时,张家人见带着玉玺实在不安全,于是就藏到隐秘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变换一下位置。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