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白絮如雪,惊震朝野
“大王,此……此物便是棉花。”杜元铣跪倒在地,声音因激动和紧张而微微发颤,“其絮轻柔保暖,臣……臣已初步试过,纺成线,织成布,做成填充之物,御寒之效,确……确实远胜麻葛!”
纣王从御座上走下来,亲自来到杜元铣面前,好奇地拿起一团棉花。那柔软的触感让他一愣,他用力捏了捏,棉花被压缩,但掌心传来的温暖感却异常明显。他又拿起那块棉布,虽然粗糙,但手感比麻布要柔软许多。
“果真奇特!”纣王啧啧称奇,“杜爱卿,此物产量如何?可能推广?”
杜元铣连忙答道:“回大王,此物耐旱耐瘠,产量颇丰,一亩之地所出棉絮,若纺线织布,足可供十数人冬衣之需!若能广泛种植,我大商百姓,冬日冻毙者必将大幅减少!”
“好!太好了!”纣龙颜大悦,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的景象,这比任何虚妄的祥瑞都更让他高兴。“杜爱卿培育此等利国利民之物,有功于社稷!擢升你为司天监中大夫,专司棉花推广之事!”
“谢大王隆恩!”杜元铣激动得叩首不止,他没想到不仅危机解除,还获得了升迁!这一切,都源于那位深宫中的苏娘娘。
就在这时,比干出列了。他神色严肃,拱手道:“大王,此物若真如杜大人所言,确是利民之宝。然而,臣有一事不明。”
纣王心情正好,笑道:“王叔但说无妨。”
比干目光转向苏妲己,锐利如刀:“苏娘娘方才言道,此乃‘上天感念大王勤政爱民’所降之祥瑞。臣想问,娘娘是如何提前知晓此物功效,并授意杜大人秘密试种的?莫非娘娘真有未卜先知之能?”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苏妲己身上。费仲、尤浑更是暗中窃喜,等着看苏妲己如何解释这明显的破绽。
苏妲己早已料到比干会有此一问。她并不惊慌,反而嫣然一笑,姿态优雅从容:“亚相此言差矣。本宫并非未卜先知,而是机缘巧合,曾从一游历西域的商贾处,听闻过此物之名,知其御寒奇效。入宫后,见大王忧心民生,尤其是冬日百姓饥寒,便想起此事,故才私下请杜大人试种,本意是想若成,再给大王一个惊喜。若不成,也不过是浪费些许种子人力,不敢惊扰圣听。今日见其成功,心喜难耐,方敢呈报。至于‘祥瑞’之说,不过是臣妾感念大王仁德,故借此吉言,聊表心意罢了。亚相莫非觉得,此物利国利民是假?或是指责本宫,不应为大王分忧,为百姓谋福?”
她这一番话,合情合理,既解释了她为何知晓棉花,又将动机归结于“为大王分忧,为百姓谋福”,最后更是以退为进,反问比干,将难题抛了回去。
纣王听了,连连点头:“爱妃有心了!此等惊喜,孤心甚慰!王叔不必多疑,苏娘娘一心为国,此乃大商之福!”
比干被苏妲己一番软中带硬的话顶了回来,又见纣王如此维护,心知再追问下去也无益,反而显得自己小气。他深深看了苏妲己一眼,这个女子,心思缜密,应对自如,绝非寻常祸水。他沉声道:“老臣不敢。此物若真能利民,自是好事。老臣只是希望,凡事皆依律法章程,避免节外生枝。”
“这是自然。”苏妲己微笑颔首,“日后棉花推广,还需亚相多多指点扶持。”
朝会在一片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洁白的棉花,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歌城,在整个大商,激起了层层涟漪。
杜元铣捧着升官的诏书和那盘“瑞棉”,走出九间殿时,脚步还有些发飘。他回头望了望巍峨的宫殿,心中对苏妲己的敬畏达到了顶点。这位娘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轻易便化解了危机,还将利国利民之事办得如此风光漂亮。
而苏妲己,则在宫人的簇拥下返回鹿台。她知道,这仅仅是第一步。棉花的价值已经展现,接下来,如何将其转化为真正的国力,如何应对因此而来的更复杂的朝堂博弈和外部挑战,才是真正的考验。
费仲、尤浑绝不会善罢甘休,比干的疑虑也并未消除。而更遥远的西岐,以及那高居九天、掌控封神榜的圣人们,恐怕也已经注意到了商朝气运这微小的、却可能引发巨变的波动。
她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嘴角噙着一丝冷冽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