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办才是真空呢?
「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你能够就着在不坏一切的妙用当中,发明一切法毕竟空,就是说知道一切法毕竟空,而炽然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虽然炽然的求生净土,则观一切法毕竟空,这个是真谛。
讲一个譬喻:
「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
这个心性的本性是清净,但是它在眼睛,就表现出它的见,为什么能够见的呢?眼睛是不能见,就是你有心性能够见。你为什么能够闻呢?就是你有那个心性。见跟闻是约作用,那个心性是约体。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我们看附表第十二,就是补充讲表第十五面。
附表十二—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
在我们历代的祖师当中,修净土人,历代祖师都是开悟的。他开悟以后,又能够炽然的信愿持名,炽然的求生西方,他的内心是怎么样运转呢?他是这样子,就着性德来说,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能够「称性起修」,依止这个清净心,不是依止无明,依止清净心而生起修德,信愿持名、六波罗蜜,一切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生起修德。一切的修德还是在发明心性,你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呢?因为我要开展我的心性。就是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一切的法,从我清净的法界流出来,流出这个信愿持名、六波罗蜜,最后还是在「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在庄严我这一念心性,这就是一切的历代祖师修行净土,是禅净双修。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切的法都是如梦如幻。但是从缘起上,我们不要坏这个缘起,就是从本性来说,这一切法是毕竟空;从世俗谛来说,一切如梦如幻。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它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好梦者也。从因缘上我们也应该要弃舍恶梦,而去取这个好梦。虽然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从因缘上,我们也应该要去寻求一个成佛的殊胜因缘,这样才是禅净双修的。
没有错!极乐世界是如梦如幻,是的!但是它是好梦者,也是醒梦者也。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一场恶梦,苦恼,而且你在娑婆世界待得越久,你越胡涂,添梦者也。你到那个畜生道去,那个狗做久了,下次得人身的时候,你跟他讲佛法,跟他讲道理,他听不清楚,他的第六意识非常暗钝,你话讲的很明白,但是他还是听不清楚。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虽然这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本然,但是炽然的信愿持名,炽然的求生净土。就是空性不要障碍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碍空性,你这样子就是有禅有净土,你这样子修行就更快。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
现在能够做众生依止的善知识,以后就能够成佛做祖,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师答]:这个清净本然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说有一个东西的存在。
你不要急着抄,好不好?先听一听,你这一天到晚抄,内心当中都没有消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悟,你的手是不会开悟的,你的心专心听这个语言文字。
我们讲清净本然,我不知道你内心是怎么想,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东西,然后它清净本然,你是不是这样想?我不是讲「具足」,或是修来,这个我们先不提。这个清净本然的内涵,是不是有一个自性,它存在,然后它清净本然?是不是应该这样子?是喔?就是说,清净本然是一个名词,你假设认为说,我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有一个大我存在,它清净本然,那这个是能所。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的,无我无我所。
外道他也能讲出这个清净本然,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但是他是自性执,这个世间上有一个大我,这个「我」是清净本然,他也讲清净本然,这是个能所,有一个「我」,一个我受用的「我」,这个其实还是自性执,这哪是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就是说,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一个自性的执着。
这个地方要注意,有些人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就是「我」存在,这个就是四禅定「舍念清净地」,那个禅定就是这种境界,尤其四禅还不明,到四空定非常明显。到「空无边处地」的时候,那个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那个空不是真实空,他把这个色法给息灭。因为四禅还有色法,四禅有微妙的色法。当然我们不觉得色法有什么样的感觉,那个禅定的人心细,他观察这个色法,对我们心是一种系缚,如鸟在笼,那个鸟被笼子给罩住,色法把我们的心给罩住。他观无边的虚空,就把色法给息灭了,就从色界进入到无色界,空无边处。空无边处的时候,他那个色法都不存在,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清净本然。但是为什么他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还是十二因缘?因为他认为清净本然就是有一个东西,「清净本然」存在,有一个法的自性执,你们都不存在,「我」存在,这个自性执就是无明,我执法执。
所以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没有我跟你的对待,没有一切法对待,其实还是我空。
你注意看,你观察「我」不可得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法是「如」的境界,没有能所,这一切法是「如」,「如」的境界,是「如是」的境界,无我无我所。而我们解脱生死就从这边开始,你的脚跟要站在这个角度上,你从现在开始,才能够趣向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否则你在造作,你说谁拜佛?「我」拜佛,很好,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还是有漏业。你这样子的忏除罪障,是从枝末上的忏除。
因为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才忏除罪障,那是从根本上的毁灭罪业,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你那罪业没有依止处的。这个时候首楞严大定,首楞严王世希有,它是一种狮子奋迅三昧。在所有三昧当中,这个狮子跑的很快,假设你在因地的时候,能够了解这个首楞严大定,这种清净本然、无我无我所的法,依止这个法来修行,你同样发菩提心,他也发菩提心,你成佛的时候,他可能还是有学位,你比他快成佛,狮子奋迅三昧就这种三昧,是顿超的,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句话是阿难尊者他听完《楞严经》三卷半以后,讲出他的心情,赞叹世尊的伟大,他所说的法的伟大,「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后来他就依止这一切法的清净心,发的大悲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所以一个菩萨他敢发这个菩提心,你有「我」的人,你不敢发菩提心,你保护「我」嘛,保护「我」的时候,你发心发不出来的,你观察这一念心没有「我」的时候,那就发起无障碍的愿力。「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那个菩萨本身,没有「我」的执着,完全是一种愿力而已,这菩提愿。
当然我们应该说是有法执,是的,但是你完全都没有法执,你没有一个修证的依止处。所以菩萨是这样,刚开始是不应该有我执,但是那种清净的法执的执着是有的。
因为从世俗谛来说,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罪业;这个世间上有如梦如幻的极乐世界,有如梦如幻的阿弥陀佛,这种的执着是有应该有,这个是一种清净的法执,是应该要有,但是我执是不应该有的。
在唯识学,你能够经常观察我空的时候,你的罪业就会转成不增长业,你这个罪业势力单薄,不是说种子不存在,而是它会从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然后你到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见到阿弥陀佛放光加持你。因为你在娑婆世界听闻过这种圆顿的法门,他为你说圆顿的法,你一下子就开悟了,证得法身的时候,你一念的相应慧,就把你在娑婆世界有漏的烦恼罪业,一下子完全清净,真的清净。
所以你有般若波罗蜜的人修净土,那是不可思议,你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可思议;你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的时候,你也是不可思议。同样你往生、他也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看到他,为他说小乘法?看到你,为你说大乘法?就是你栽培的善根,有这种善根。他就是栽培小乘善根,阿弥陀佛为他说小乘法,他先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佛法说,乃至你受持般若波罗蜜四句偈,那不可思议,比你去做一些可乐果报,还不可思议,《金刚经》就是这样讲,因为这个顿超,狮子奋迅三昧,顿超的法门。
所以我们听了以后,要多思惟、消化,这个人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内心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一念的变化的心中,我们这一念不断的创造业力、创造生死这一念心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它永远都是染污的,一点都没有办法改变,还是这个生灭的心本身是虚妄的,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而已。这样懂吗?
你要认清楚这个心是怎么回事,这个攀缘心虚妄不可得的,你要去观到本来面目,观到本来面目就安住,就是你的依止处。依止你这个依止处,开始断恶修善,不要去执理废事。观到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你从空出假,炽然的忏悔罪障,炽然的积集资粮,那就不可思议,这从空出假不可思议。而你这个整个断恶修善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样子就是无明灭则行灭,无明的势力就开始破坏,慢慢破坏。那个真如的力量就不断的增长,从名字位增长到观行位,乃至于相似位、分证位。这是要思惟,这个善根,般若波罗蜜的善根都是「闻思」,要自己去思惟,去把你这一念的清净心找出来。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