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人生命的果报转变,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这叫「转变由心」。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讲得比较深,我们也可以从儒家的角度,我们看附表第十。
附表第十,这个倒是可以做我们学佛的基础,忏公师父也经常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我们看这个转变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们的内涵。
我们就以《了凡四训》来做一个说明,这当中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先明罪业之相」;第二大科是「正示转业之法」。说明转变业力的方法。第三科是「结示罪灭之相」。再说明罪灭所显现出来的相状。我们先看这个罪业之相。罪业之相分两科: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别明。先看总说。
附表十—转变由心
壹、先明罪业之相
(一)总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一段是先说明罪业跟福业的相状。
「大都」,一般来说。一件吉祥的事情,或者是凶恶的事情,都有一个征兆,这个事情要出现,有一个征兆,什么征兆呢?「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就是这个征兆要生起,这个萌就是一个事情的生起,一件事情最初的生起叫做萌。
这个吉凶最初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发动,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内心是最初的生起。生起以后,假设你不转变它,它的内心的势力就慢慢慢慢的增长,就带动我们的四体,带动我们的身业、带动口业去造恶业。
这以下就说明「心」的情况,「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就是说这个人的心,厚道一点的人,这个人多数是大福报的人;假设这个人是刻薄的,这个人一般来说,灾祸会比较多,这是一个总说。以这个心的厚道跟刻薄来做一个大判。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我们一般的眼睛,都是颠倒的,有障疑的,这个「翳」就是障碍,我们认为说这件事情都不决定,事实上是决定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内心的厚道跟刻薄,大略的知道这个人是一个福德之人,或者是一个有灾祸之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修行,它的观念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忏公师父经常讲这句话,他说要站在一个自利的角度,我们是向天地学习。这个天地的运转,四季的运转特别的刚健,这个是表示我们在自利方面,应该是要精进,面对自己的烦恼应该是刚健的,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自己应该是要严格的。但是面对众生的时候,要跟大地学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能够包容一切,生长一切的万物,就是我们在待人处事,应该要学习?大地的包容,这样子才是有大福德的境界,这是一个总说。
这以下就别明,就是讲出了有六个相状,是一个罪过深重的情况。
(二)别明
「然人之过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各别解释。一个罪过深重的人,他也有一些征兆的,这以下讲出了六种征兆:
一、「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个人的昏沉昏昧特别严重,怎么知道呢?「心神昏塞」昏昧闭塞,你跟他讲什么事情,或者听闻佛法以后,转头即忘,心中完全没有念力,就是这个人,一天就是迷迷糊糊的,内心一片黑暗,这个就是有罪障的一种相状,这个罪障来遮障他的明了性。
二、「或者无事而常烦恼」。这个烦恼的体性我们说过,烦恼的体性是一种烦躁恼动的,它是一种躁动的。这个功德的相状是轻安的,一个人内心贪烦恼、瞋烦恼很重的人,他就是不容易寂静,他就有事没事、坐在那个地方,他就是心就是不安,你就是问他为什么?他讲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这个人的罪业重。罪业在你的内心当中,累积在心中,所以他没有事就常起烦恼,这也是一个罪障重的相状。
三、「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他看到有功德的君子,有道德的君子,本来我们看到君子是崇重贤善,尊重,但是他不是,「赧然」就是面红耳赤,很难为情的样子。乃至于「消沮」,这个「消沮」就是恐惧的样子,就是这个人心中不够坦荡,就是畏畏缩缩的,看到有大功德的人,他内心就是难为情,就是害怕,这件事情也是一种罪过的样子,罪过的相状。
四、「或闻正论而不乐」。听到这种正法,这种宇宙间的真理,本来应该我们是要随顺欢喜。但是他不是,他听了以后,内心不高兴、排斥,这个就是内心,也是有罪业。
五、「或施惠而人反怨」。他帮助别人,给人家恩惠,别人应该感激他,结果人家反而埋怨他,这件事情,也是他内心有罪业。
六、「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这个做梦呢,都是做一些颠倒的梦,杀盗淫妄的梦,就是没有好梦出现;甚至于白天的时候就是语无伦次。或者妄言失志。也可以说,就是梦中随便讲话,内心当中,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这以上的六种都是作孽之相,过去造的罪业,这个罪业已经累积在心中很久了的征兆,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它是有这种征兆出现,怎么办呢?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这种情况,你应该好好把握生命在的时候「舍旧图新」,好好的尽除罪障、积集资粮,不要再耽误,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因为这个人的生命是能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好的果报,所以应该要把握。这个是把这个罪业的相状,先标出来。
这以下就讲到「正示转业之法」。假设我们有前面的六种相状应该怎么办呢?这个讲到改变的方法,佛法是讲可以改变的。这改变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改过」;第二个「积善」;第三个「谦德」。先看第一个。「改过」应该是从两方面:先从这个内心思想的转变以及行为的转变。先看思想转变。
贰、正示转业之法
(一)改过
一、圆发三心:一、羞耻心。二、畏惧心。三、勇猛心。
一者、「圆发三心」。就是我们在思想上,要发起这三种情况:第一个是「羞耻心」;第二个「畏惧心」;第三个「勇猛心」。这个「羞耻心」在儒家来说,就是你心中要有一种希圣希贤的心。假设你这个人自暴自弃,那谁也救不了你。你心中有罪业,有罪业到三恶道去,你也无所谓,那你无所谓,谁也没办法。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想要往生到善处,往生到比较高层次的这种法界的意愿,这个谁也没办法,佛陀救不了你的。所以你第一个要有「羞耻心」,要有希圣希贤的心。
第二个「畏惧心」,前面的「羞耻心」是就着你的这种现生的这种业力的观察;这以下是对望着未来的果报,你对未来的果报要有「畏惧心」。你读读《地藏经》,看到地狱的果报,你就会好好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去改变你的生命。所以这个畏惧就是思惟三恶道的苦,你因为害怕的果报的缘故,你也会害怕你的恶业,而你会主动积极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避免到三恶道去,「畏惧心」。
第三个「勇猛心」。有了「羞耻心」跟「畏惧心」是不够的,因为你知道这个罪业的可怕,但是你一天拖一天,事情要改,结果因循怠惰,一天过一天都没有改。在《了凡四训》他讲一个譬喻说,它说:我们这个改过修善,就好像这个芒刺在肉,亟需打处。这个芒就是草字头再一个亡,死亡的亡,就是你对于罪业的认识,应该把它观想,就好像一个针刺在你的身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针刺在身体,它就会有变化,就是你的身体的肉,会慢慢的肿,乃至于溃烂。你这个事情,针刺在肉体上,你不处理,它一定会愈来愈严重,我们这个罪业也是这样。世间上的事情是: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法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你不是消灭它,它就是增长,所以这个罪业在你的心中,你不消灭它,它一定不断累积,它会累积,就好像这个针刺在身体上,他的痛苦只有增加不会减少,所以「勇猛心」。
这个「圆发三心」,我们有时候想,他为什么能够「圆发三心」呢?他为什么能够羞耻、能够畏惧、能够勇猛呢?这个一定要有正知见,一定要有正见。绝对不是说,他完全没有正见,就能够生起,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