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之帝王传奇 无广告 > 第135部分(第1页)

第135部分(第1页)

大汉愣了下道:“是,先生。”

“那就更好,你每日按揉病人的膻中穴、中府穴以及天突穴,可以帮助其恢复。”

灰衣大汉点点头,突然对着我跪下道:“张贵谢,谢过公子大恩,张某自幼嘴舌笨,笨拙,无法表达谢意,公子在上,请,请受张某一,一拜。”

“起来说话,原来你叫张贵。”

“正是。公子,生病者乃是张某大,大哥,叫做张顺。”

“张顺,张贵?”我一下想起南宋末年襄阳之战时出现的两位民间英雄。咸淳八年,时任南宋京湖制置大使的李庭芝派遣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都统制救援襄阳。两人率领轻舟百艘,士卒3000名及大批物资出发,历经一月,转战数百里,在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际,成功抵达襄阳,成为襄阳被困后唯一一支抵到的南宋援军,而张顺、张贵则先后牺牲于此。襄阳守将吕文焕感其兄弟二人之忠义,立双庙祭祀。

虽然历史上有关张顺、张贵二人的记录不多,却不可否认两人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蒙勇气。后世有研究《水浒传》的学者认为,这个张顺就是梁山好汉中排第三十位,位列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损星的原型,在书中被作者称为“lang里白条”。

“张贵,说说你和你大哥的情况,如果你们的确有才能,我便向军队举荐你们。”

“是,公子。”张贵道,“我兄弟两人乃是两,两浙路安吉人氏,一直住在天目山北麓,家中以种,种植竹园为生,我自幼随父亲习武,大哥则,则喜好兵法,曾拜一无名老人为师,学习排,排军布阵之道。”

“等等。”袁棘突然打岔道,“天目山北麓的安吉县有条西苕溪,其两旁种植有大量的毛竹,而最有名的就是号称‘竹园张’的张家,张贵,你知道吗?”

张贵憨憨笑道:“当然知,知道。那,那‘竹园张’就是我家的独有招牌,自家父去世后,我便,便成为这一代的‘竹园张’了。这位先生,你莫,莫非认识先父?”

“令尊名为?”

“先父张青。”

袁棘哈哈笑道:“原来是故人之子。老夫游历天下之时,哦,对了,那是一个春天,老夫来到安吉,深感西苕溪一带的毛竹之盛,春笋之鲜,于是在当地住过七日,并和你父相识,老夫至今还记得你父亲所做的春笋焖肉,好吃啊。”袁棘说罢,紧接着又叹道:“哎,可惜你父亲早逝,袁某终究无法令其长寿也。”

这时,一直躺在床上的张顺问道:“袁棘?你是帝王谷袁棘袁先生?”

“正是。”

张顺激动之下却又引起一阵咳嗽,踹了一口气才道:“张贵,袁先生就是我家恩人,帝王谷袁先生,你赶快拜见。”

张贵连忙跪下,道:“先生,张贵代,代家父谢过先生。”

“快快请起。”

袁棘双手虚托,那张贵便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张贵起身后,大为叹服道:“先生,果然好,好武功。”

张顺又道:“先生,恕张顺之罪,不能给先生行礼,待顺痊愈后必当大礼再拜。”

袁棘笑笑:“张顺,你先好生休息。”

方灵似乎看出这里面又会是一个故事,忙道:“先生,这是?”

袁棘道:“公子,方姑娘,说起来还是二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了。”

“先生快说,灵儿想听。”

“恩,二十多年前,老夫在安吉认识了张贵之父张青,那时张顺、张贵两人还很小。在抵达安吉的当天,老夫便和张青饮酒言谈,在无意中得知,他们张家的武学有一处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每当在四十岁时,都会遇到体内脉络逆行,轻者残废,重者毙命。张青当时已经年近四旬,正好接近瓶颈关口,不忍见其两子年幼,便问计于我,这也是我在安吉一下住了七天之故。”

方灵问道:“那先生想出破解之法了吗?”

袁棘想了想,点点头又摇摇头道,“张顺、张贵的母亲那时已经不在人世,倘若张青再出问题,那留下的两个孩子自是难以生存,我思索良久,终于在第七天,想到了一种克制的办法,那就是我用帝王谷的武学强行打通了张青身上的各处脉络,并同时打通了张贵身上的脉络,但张顺的脉络我却无法打通,这或许也就是后来张青只让张贵习武的原因吧。只不过,张青全身的脉络打通时,其体内实际已受伤害,所以十年后还是英年早逝,哎!。”

方灵道:“先生已经尽力了。”

“恩。”袁棘道,“张贵,你却无恙,你在练习你家传武学时,脉络已通,自然不会重蹈你父亲的覆辙。老夫后来回到帝王谷,专门请教了谷中一位精通武术和医术的前辈高人,经他研究后道,这种武学的次序有误,才会导致修炼者脉络受阻,但他也并不知道正确的次序。后来在金华赤松山上见到赤松经后,我才一下明白了张家武学的问题所在,张贵,你以后在传授他人时,只需将你家传武学的第三节和第六节顺序颠倒即可。”

张贵高兴言道:“那就是说我大哥也可以练武了?”

袁棘笑道:“当然可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