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之帝王传奇 无广告 > 第117部分(第2页)

第117部分(第2页)

“是啊,陛下,文璋年轻,口无遮掩,陛下莫怪。”文天祥也以为我在责怪文璋胡说,连忙解释道。

我暗自好笑,道:“宋瑞,文璋说得没错。云爱卿,特别是你们搞研究之人,就得像文璋一样,首先要敢想,想常人不敢想,才能做常人不敢做之事。未来嘛,说不定真会出现天上飞,水里游的器械。”

“是,臣等受教也。”

“恩,好了,言归正传。各位大将军们,你们怎么看这些火器?”

李庭芝道:“陛下,臣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吧,一旦我朝将士都能够配备这些火器,臣以为就可以在野外和蒙古骑军抗衡了,而且即便对方有城池相守,也会被这火炮撕开。”

夏贵道:“李大人,你也太保守了吧,什么叫抗衡,依我老夏看,一定会将嚣张的蒙古铁骑打得找不着方向,四处乱叫着找他妈。”

高达乐道:“哈哈,夏大人,陛下在此,莫要胡言。”

“无妨,继续。”

高达道:“陛下,火器如今还没有应用到战场,其实战效果究竟能强大到什么地步,还有待检验。臣以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所以,无论火器进展到什么程度,军队的训练都是最重要的。不过嘛,这种武器也希望陛下能够分发给我川中将士。”

“恩,高爱卿言之有理,到时我朝军队都会配备的,这点高爱卿不必担心。吕爱卿,你也说说。”

在四人中,吕文德知道自己和我的关系最远,所以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发言:“陛下,臣和李大人一样,觉得除了用震撼二字外,还真没有合适之词。我朝有陛下之神力,再加上有如此火器,何愁蒙古不灭。”

第239章 分权体制

第239章分权体制“各位爱卿,朕说过,北伐需要三年的准备时间,一来是因为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储备,二来就是要等这火器和军队的大成了,今日,你们都见识过了火器的威力,再经过三年的改进,火器的威力一定会得到成倍的提升,这就是朕给予你们强大信心的来源,下面就要看你们给朕信心了,高爱卿说得不错,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三年内,你们各自给朕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朕要用来收复中原,中兴大宋。当然,如果你们没有信心,那就早点告诉朕,朕可以换人,不要等到北伐时,你们再来说这不行那不行,那时,朕便会军**处了。”

“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好,既然如此,今后大家就将心思全都放在练兵一事上,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事就不是你们该考虑的了,你们更不要参合其中,还有就是不得违反我朝《官员行事守则》和律法,朕既要实现大宋之兴盛,也要给我大宋一片朗朗晴天,作为军人,你们和你们的部曲也同样要守法,否则别怪朕翻脸无情,明白吗?”

“臣等明白。”

四大制置使中,李庭芝不用提,高达虽是中立之人,却是忠义之士,又得我重用,自是忠心可见,加上有昝万寿在,我自是放心,夏贵在这一段时间的表现也甚合我意,其子夏青,夏松明显又是支持我的,所以我也基本放心,这一次阴差阳错地降服了吕文德,让我更是心情愉悦,当然,吕文德的忠心我还需要考验,尽管吕文德答应将其子吕信留在即将成立的军事大学。

火器的展示,给四人包括文璋在内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在云伯飞的介绍下,众人知道了火器的大部分设计思路都是来自我的指示,这使得我在军中“神人”的地位也渐渐形成。

“各位爱卿,火器乃是我朝一等一的机密,你们自己知道就是了,暂且不得外传,时机成熟时,朕自会安排此事。”

“是,陛下,臣等遵旨。”

文天祥道:“陛下,时间已晚,陛下需要回宫用膳吗?”

“哦,什么时辰了?”

“陛下,已是酉时末(晚上7点)了。”

“这么晚了?宋瑞,让厨房多炒几个菜,朕就在这里和各位爱卿一起吃吧。”

“是,陛下。臣这就去安排。”

我在宋朝的第一个重阳节就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这一天甚至可以说是我穿越后最为忙碌的一天,也是我最为绞尽脑汁的一天,不管后续贾似道会出什么招,至少在军改会议上,我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吕信在同乐楼的出现,就像是上天在冥冥中安排的巧合,使得四大战区全都站在了我这一边,再加上火器的震慑力,我相信这手握兵权的四大制置使都该对我心存敬意了吧。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能够顺利地将禁军打散后重新整编,那我对于军权的掌控便基本无碍了。

或许,这就是我作为守护者的运气。

我一回到福宁殿,便躺在床上,呼呼睡去。尽管这一天没有激烈的运动,但大脑的过度消耗也几乎使我油枯灯灭,好在我坚持习武,才能够在一天中完成这么多事。

蒙古,忽必烈的临时行宫。

帝师郝经正在给忽必烈讲解汉人之历史典籍:“大汗,今日臣所讲的是前朝时期杜牧的《阿房宫赋》。这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臣之所以挑选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杜牧在文中的最后结论颇有深意,臣读给大汗听听。”

忽必烈悠闲地靠在一把雕有龙身的椅子上,眼睛微闭,一旁作陪的是天涯神尊印天涯。

坐在下首的郝经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印天涯虽是蒙古萨满大神,却也精通中土文化,听见郝经读完,道:“大汗,帝师所言的《阿房宫赋》,其精华就在这最后几句。作为一个文人,杜牧能够生动形象地总结出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并向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只可惜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这些有识之士不停的呼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仍旧在重复着秦朝的覆辙。”

“前车之鉴啊。”忽必烈睁开双眼道,“以历史为镜,不能只哀之而不鉴之,这杜牧的眼光独到,倘若能生活在现在,必是本汗的良师益友也。郝先生。”

“臣在。”

“昔日唐朝太宗皇帝常言,以魏征为其镜,可辨是非,今本汗有先生于左右,还望先生务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今后无论先生有何言论,本汗都恕你无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