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之帝王传奇 无广告 > 第108部分(第2页)

第108部分(第2页)

“沈先生呢?”

“回公子,先生正在面试呢。最近有不少人才前来大学应聘,有想当先生的,有想来做科研的,还有一些地方官府也推荐了人来,先生最近都在忙这些呢。”

我听罢眉头微皱道:“全觉,面试怎么还要沈先生亲自去?”

“哦,公子,应该称作复试。复试完后就由先生和校长大人共同拍板了。”

“这样还行,我过去看看。”

“恩,公子,今天正好有位年轻人复试,他是一位能工巧匠,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价值,公子正好去给看看。”全觉说完对着一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道:“思肖。”

“学生在。”

“郑思肖,你带这位公子去招聘室找下两位校长。”

“是,先生。”

被称作郑思肖的学生年纪和我相仿,二十多岁,就读于物理系,看上去有些清廋,神情却是颇为高傲。

没过多久,郑思肖便带着我们到了招聘室门口:“公子,这里就是了,亿翁(郑思肖字)还要回去上课,就不陪公子入内了。”

“恩,你自行去吧。”

我敲门入内,见何基不在,便坐到了沈逸秋旁边,同时伸手示意其继续。

沈逸秋起身冲我点点头,又接着面试起来。

“杨筱之,展示下你的作品。”

“是。”杨筱之将其身旁的一具玩偶树立起来道,“先生,在下的这具铁木混合制成的人偶可以模仿人类的动作。”

“机器人?”我心里想到。

人偶在杨筱之的操纵下,跳起舞来。这人偶动作灵活,虽然在关节处略显呆滞,但总体上说却也流畅。

沈逸秋看了会又道:“还可以做其它动作吗?”

“可以。”杨筱之在人偶上调试了几下,这次人偶又做起了端水倒茶的动作。

“恩,不错。”我赞道,“杨筱之,你是怎么想到做这人偶的?”

杨筱之不知道我是谁,以为我也是大学老师,道:“这位先生,在下这也算家传技艺。”

“家传?仔细道来。”

“我杨家世居临安,在唐朝时,一位名叫杨务廉的先祖喜好人偶技巧,并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还可自动收起钱,同时,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自此后,这门技艺便传了下来。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家中人丁不旺,父亲希望我能读四书,学五经,以博取功名。而我自幼却喜好此道,被父母斥为不务正业,父亲逝世后,我也没有其它本事,只有这点祖传技艺,所以前来大学应聘,一来能够有口饱饭,二来可以专心研究。”

关于机器人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说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发明的机器人不过是些机械人罢了。但其器械设计之精巧,机械技术之高超,即便是现代人看来,也算是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只是我国的这些发明创造大都没能发扬光大,以至于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这是一种悲哀,就像火药,我们的祖先发明出来,却被西方人制造出洋枪洋炮,反过来将枪口对准中国。

“恩,杨筱之,可以让我看看你这机器人地内部构造吗?”

杨筱之犹豫了一会道:“好吧。”

我走了过去,近距离地看着这具剖开了的机器人。“这里面的机械装置都是以齿轮或者齿轮组为主吧?”

杨筱之惊讶道:“正是,莫非先生也懂这些?”

我笑笑不语,突然心念一动,转身回到座位上道:“杨筱之,你知道我朝的水运仪象台吗?”

在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88年),时任吏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的苏颂和吏部会史韩公廉等人研制成一种大型仪器设备“水运仪象台”,这台仪器是一部复杂的机械装置,整个机械系统是利用漏壶流水作动力,使仪器经常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行保持一致。又通过一套复杂的齿轮系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运动,从而达到既能演示天象,又能以多种形式计时、报时。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后世的钟表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知道。在下曾经在一本名叫《新仪象法要》的书上见过,这实为我朝之壮举啊,要是能够看上一眼实物就好了。”杨筱之有些羡慕也有些失落道,“在下之机器人远远无法相比也。”

水运仪象台是集国家之力发明出来的,当然不是杨筱之单枪匹马可以比拟的。

“杨筱之,你觉得你的机器人和这仪器相比,差在何处?”

“先生,在下仔细研究过《新仪象法要》,对于齿轮装置的运用,在下认为并不逊之,至于差别,在下以为有三点,一是水运仪象台构思之宏伟非我可及,二是仪器之精准也非我力所及,三是我也没有这么多精致的齿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