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为南侵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忽必烈和我都在同时间赛跑,只是我的难度相对会大些,我的朝中还有贾似道一派的阻力,而忽必烈在平乱后自可专注内政。
江万里廖莹中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在我任命下达后的第七天,一份关于商业部组建的奏折已经摆在了宁乾宫的御书房内,我看完后递给旁边的文天祥陆秀夫:“你们也看看,这廖莹中还是有些本事。”
陆秀夫道:“以前就听李大人提过,这廖莹中十分了得,乃是贾似道之诸葛也,陛下需提防之。”
我点点头表示认可。这时,小七进来禀报:“袁先生在外求见。”
“先生来了?宣。”
袁棘进屋后道:“陛下,臣刚从狮峰商行回来,叶东升已从川中返回,途经江西,带来了两封信件。”
我接过信道:“是川中欧阳和道法之信。”
我先打开欧阳家主欧阳克纯的来信,信上言简意赅,欧阳世家身为汉人,绝不会屈服于蒙古,感谢呼延公子好意,有机会一定会和龙牙合作。信上并未提及是否保存实力,只说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欧阳家因为对朝廷失望,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和蒙古人进行战斗。
这欧阳家主倒很有骨气,不过也是很倔强啊。
我取出鹅毛笔,想了想写到,欧阳克纯前辈,今新帝登基,我闻其决意变革,朝中定会气象万新,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呼延十分佩服前辈之义举,我龙牙愿意团结一切抗蒙之力量,将占据我家园之异族逐出家门,龙牙之人会为大宋之崛起而奋斗终身,相信我大汉民族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先生,将此信交与欧阳家。”
我继续看第二封道法之信。
道法来信只是寥寥数句,蒙古忽必烈迁都燕京,那燕京地处龙脉,势旺,为其命星增添不少光芒,皇上需谨慎待之。
我看完后立即提笔写到,感谢道法大师提醒,然人定胜天。
“先生,这封交与道法。”
第66章 咸淳科举
第66章咸淳科举自二月中旬以来,温度逐渐回升,江南各地已是春暖花开,随处可见红绿相间。
临安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酒店几乎家家爆满,来自各地的考生学子陆续抵达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礼部省试及殿试。这些考生们大都是历经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寒窗苦读,唯一的目标便是希望一朝能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
古代读书人的比列相当少,所以整个宋朝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后世的高考。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前后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宋代时“重文轻武”,所以历朝皇帝都十分重视科举考试。自宋英宗治平三年起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一级是在州府进行的州试,一般在秋后,第二级是在礼部进行的春季省试,同年,进行第三级考试,既是在皇宫内院举行的殿试。而通过殿试的考生,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可由皇帝直接任命为官为吏。
随着蒙古的崛起,宋朝疆土日益缩小,很多方面都简化了程序,自宋理宗起,后面的省试,殿试合二为一,时间也缩短为两天。
考试内容倒是基本不变,第一天是省试,考大经,兼经及论,第二天即为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的策论。
临近考试前,礼部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身为礼部尚书的马廷鸾忙得不亦乐乎,好在对于这些考试礼制十分熟悉,倒也显得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朝廷上下的焦点也都集中在这次考试上,所以朝会时基本上算是风平lang尽。
商业部一边组建,一边对整个临安的店铺商行进行登记造册,同时一项项行事准则也悄然出炉。由于人手见拙,江万里廖莹中也都是亲自出马,四处奔波。
还有个大忙人就是龙牙之萧天,在全觉送来第一批放大镜,鹅毛硬笔等物品后,萧天立即组织人手在考生们较为集中之地摆摊设点,推广这些新东西。
萧天没有制定销售价格,而是由这些考生们自己根据情况任意定价。这种促销方式在考生中引起轰动,本就是新玩意,加上这种闻所未闻的定价方式,一下吸引了大批考生。
皇宫旁边的贡院前面,有一个小型广场。贡院是这次省试殿试的场所,无论新老考生,都会在考前来到这里熟悉场地。这种习性一直流传到今天。
临近考试前的最后一天,我和方灵来到贡院前的广场上。
“哥,这里人流攒动,还真热闹啊。”
“是啊,难得一见。”
“看,萧天在那里呢,我们去看看吧。”方灵拉着我走了过去。
萧天的摊位极大,左边是三张书桌,上面铺满了白纸,纸上放着数支鹅毛笔供考生们试笔,一个伙计拿着一支鹅毛笔,在给这些围观的考生们展示握笔的方式,习惯了用毛笔的考生在开始时都会感到不适应,但毕竟都是天之骄子,没多久便有不少人觉得得心应手,越写越快。
“这萧天还是有些头脑的,知道先让考生们练笔。”
“是啊,哥,你的手下都很牛的。”方灵也学会了这个牛字的用法。
我们走到摊位的右边,这里是买卖之地,围观的人更多,萧天见到我,正欲说话,我见人多,便示意他不用管我们。
年轻的考生都比较乐意接受鹅毛笔,不少人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年纪相对较大的考生则偏爱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