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升降胃浊。
解剖: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
配伍:配风池穴治眩晕;配膻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解溪,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直刺0。5—0。8寸。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功效: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配伍
1、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冲阳,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解剖: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配伍:1。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陷谷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在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主治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足背肿痛,肠鸣,腹痛。操作方法为直刺或斜刺0。3~0。5寸。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并借跖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功效: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内庭,经穴名。出自《灵枢·本书》。别名内廷。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功效: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配伍:1。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2。口歪:内庭、地仓、颊车。
3。热证:内庭、太冲、曲池、大椎。
4。筋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5。厥逆:内庭、章门。
6。小腹胀:内庭、临泣。
7。睛痛:内庭、上心。
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出自于《灵枢·本输》,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主治齿痛、口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足背肿痛等病症,浅刺0。1~0。2寸。
功能作用: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解剖:由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和胃,通经活络。
配伍: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