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好阵形后,乌兰泰命令前锋部队攻城。本是很安静的容县城头上,在清军将要接近城墙时,突然热闹起来,炮声枪声混杂在一起。清军士兵在监军的督令下,不要命地冲向城墙,可他们还没有接近到墙根时倒下一大片。本是一队队的几千名士兵,等到好不容易冲到墙根时,回头一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跟上来。有的攻城梯子来了,却没有了往上爬的兵;有的士兵来了,却没有了攻城梯。整一个时辰,损失四千多人,副都统乌兰泰很恼怒,就不明白叛匪怎么突然厉害起来了?容县怎么会有这么强的防御能力?
接到宾州清军粮草告急的求救信,来宾物质中心的清军重新备好粮草,准备押送去宾州。护送的清军并不多,因为这次走的是水路,只有水军一千五百人。但在邹圩接粮处却布有重兵八千人。人民军没有水师,所以对于清军的粮草队也无可奈何。“看来只能在邹圩至宾州的陆路上打主意了。”许仑将军暗忖。
邹圩离宾州约五十里路,八千清军护着粮草缓缓地走在官道上。清军显然低估了人民军的战力,以为在后方搔扰的人民军最多不过三千人,所以才敢如此毫无顾虑地行走在大道上。确实,在后面活动的人民军是只有三千多人,但所配备的装备却是清军无法比拟的。为了充分机动,人民军没有携带炮火,但许仑将军同样认为,清军护粮队也不可能携带火炮,这执有龙族05步枪的三千人民军对垒八千多执冷兵器的清军,应胜算颇大。所以他准备在宾阳救援清军到来之前,正面解决掉这支八千人的护粮队。
清军探子快马飞至报告:“前面有叛匪阻道。”
清军护粮参将命令二千清军前去打通通道,他不以为然,并没有命令送粮队停下脚步。
人民军这次没有利用任何地形地势,就在平地上组成枪阵,等待清军的到来。一声令下,清军潮水般地冲向人民军阵地,惨烈的一幕再一次发生了。由于清军对当时代武器和战法没有清醒的认识,后果就是一次又一次无味地送死。
看到二千士兵转瞬间无声无息地没了,清军参将心里直发悚,带着那么多的物质后退是不可能的,参将立即命令所有士兵就地组织防御阵地,固守待援。可人民军哪有那么轻易让他如愿?许仑将军早就在清军的背后设有一营伏兵。等清军刚开始打乱队形准备设置障碍时,那一营伏兵从清军后面突然发起冲锋,前面的人民军接到信号也紧接着发起冲锋。没有了组织的清军抵抗效果小得很,顷刻间崩溃。人民军迅速打扫战场,除带走活着的人,和一部分物质外,其余的全部烧毁。
第二十章 南宁防御战(二)
同时,在围攻容县的清军发起了第二次更猛烈的攻城,差不多近二万的清兵冲向容县城墙。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清兵,人民军守军压力倍增,弹药损耗巨大,伤亡也不断增加。好几次清军都涌上了城头,可又被人民军奋不顾身地打压了下去。如此反复,场面甚是惨烈,城墙上肢体横飞,鲜红的血液染红了城墙上的每一块石砖,一些刚入伍的士兵,初次参战就遇如此惨烈场面,或是当场晕死过去,或是惊恐呕吐不已。
当乌兰泰命令又一万清军加入攻城序列时,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叛匪的主力部队了。“只要能解决容县,之后向南宁进攻的路途将是一马平川。”乌兰泰想象着仿佛自己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千军万马一路顺风地奔驰在去南宁的宽阔大道上。他想的确实不错,但唯一使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容县守军的渐渐不支,甚至于让清军几次攻上城头都是假象,是为了引诱更多的清军来参与攻城。想得到的东西,总差那么一点,那是会使人孤注一掷的。
在乌兰泰按容县人民军所设想的不断投入兵力的同时,古华将军率领的第三师一个团及第五师两个团偷偷潜渡过北流江,绕到清军的背后,突然袭击发起了攻势。正在攻城骑虎难下的清军,哪能抵抗得住这装备精良的虎贲之师?清军后军一阵混乱,加上攻城久攻不下,士气低落,清军马上显出溃散之势。容县守军看到古华将军的伏兵出现,士气大振,也打开城门,冲出近两千人的部队加入到夹攻部队行列。
清军无路可逃,前有墙阻,后有追兵,左右有大河,在这必亡之地,四万清军全军覆没,人民军大获全胜,俘清军近二万五千人,清军副都统乌兰泰在乱军中被打死。
东路清军的覆灭,将使广东清军很长一段时间无力再进犯广西。古华将军稍作安排,命令第三师恢复以前的根据地之外,就率领第五师全部驰援南宁去了。
再次接到粮草被毁的宾州清军处于两难选择,由于人民军早早地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想就地取粮难于上青天。清军粮草告急已有两天,就是来宾清军能顺利地把粮草送到宾州,那也是五天之后的事了。“如果就此退兵,哪不是前功尽弃?”清军都统巴德心不甘情不愿地暗忖,“目前唯一的路就是向南进攻,如能打下南宁城,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既然叛匪分出大部分兵力游击,那么前面参与防御的兵力应该很薄弱吧!”
“能消灭八千清军的叛匪至少应有两万人以上吧!”巴德如是想。于是他一边要求来宾清军赶快再次送粮过来;一边命令先锋清军极速向南宁推进;一万后卫清军接到粮后,马上赶过来会后。
巴德统领的部队推进至昆仑关时受阻,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昆仑关位于邕宁县九塘圩北4公里处的昆仑山上,在南宁城东北49公里处,古关建于汉代,唐、宋、明、清等代曾多次修筑。关的顶峰海拔306米,原为大明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拱,层峦叠嶂,原关口正卡在南宁至柳州的南北通道中,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诗曰:“北水归临浦,南方控古邕。—关通鸟道,万仞银螺峰……”就是对昆仑关的真实写照,因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几次较大战役,其中以宋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夜越昆仑,打败广源州壮族首领、知州侬智高之役等最为有名。人民军占领南宁后,林逸又高瞻远瞩地命令部队在昆仑关上经营加固,俨然成了清军南下不可逾越的障碍。
清军在进攻之前,先进行猛烈的炮火轰炸,火炮部队摧毁了一些防御设施,但步兵的进攻受到人民军顽强的抵抗,很是不顺。晚上,巴德组织夜攻,一场混战,大部分进攻的清军掉入了人民军事先挖好的陷阱中,看到形势还是无可奈何,巴德鸣金收兵,准备明天再战。
第二天拂晓,巴德悬赏每人一百两白银,许诺攻上昆仑关者连升三级,并组织一支敢死队,进攻人民军阵地。 清军敢死队主攻仙女山,巴德希冀能占据一个制高点,然后把火炮架上,从高处俯射昆仑关。守卫仙女山的是人民军南宁预备役师,这支人民军非正规部队,步兵装备可能跟清军正规军装备差不多,以冷兵器为主,有少量火器。但人数相对于清军来说就少得可怜了。
刘男奎,一个只有十八岁的精悍小伙子,从小无父无母的,流落街头,受人欺凌,尝遍了人间的艰辛疾苦。南宁城的解放,政府政策的新气象,使他有了新希望。根据地实施的是六年义务教育,刘男奎目不识丁,本来他最想的就是入学堂习文识字,可学校觉得他年龄太大,不宜再入学,叫他去工厂做工。他很遗憾,但毕竟不需再像以前一样风餐露宿,衣不遮体了,他还是很感激人民政府的。每月能领到足额的工钱,刘男奎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打算。
胡二狗,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被父母卖给地主做长工,人长到十九岁,受到地主的苛刻对待,受尽地主的残酷剥削,一直住在低矮破旧,冬冷夏热的茅草屋里。是人民军的政工队解救了他,是人民政府的政策帮助了他,使他能租种政府的土地,自由自在地生活。
马山山,二十岁,读过一些私塾,自认为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没有功名利禄的命,十五岁起给别人当伙计,好不容易熬到头,攒积下一些钱,做起一份小买卖。可是这小买卖不是受到地痞流氓的强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