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秒后,匹配结果弹出:
“相似度89。7%,关键节奏节点重合,尤其是第29次输入时的0。3秒延迟——一致。”
沈逸呼吸微滞。
这不是巧合。
键盘上的密语,与操纵舆论的加密文件,使用了同一套输入习惯。
而那种延迟,是人在面对特定字符时的本能犹豫——就像写下自己名字最后一个字时的顿笔。
“技术组,”他声音压低,“优先破解那个包含0。3秒延迟段落的压缩包。我怀疑里面是操作日志。”
“明白。”
与此同时,第一段训练视频已上线。画面粗糙,镜头晃动,拍摄者明显是战队成员随手录制。内容是凌晨三点的战术复盘:沈逸站在白板前讲解走位逻辑,林悦一边记笔记一边打哈欠,有人递来一杯冒热气的咖啡,雾气模糊了镜头一角。
评论区起初沉默,随后开始有人留言:
“这真的是夜莺?怎么看起来这么……真人?”
“原来他们真的每天练到凌晨。”
“那个打哈欠的是灵音吧?好真实。”
也有质疑声出现:“演的吧?谁知道是不是摆拍。”
但很快,另一条评论顶了上去:“我认得那块白板,上面的战术标记和昨天公开课的推演路线完全对得上,细节都一致。摆拍不会连这种东西都还原。”
舆论风向开始微妙偏移。
第二天傍晚,林悦的个人视频发布。没有特效,没有剪辑,她坐在宿舍书桌前,背景是堆满游戏手办的架子。她讲自己第一次进副本时连技能都放错,被队友骂哭;讲沈逸默默带她打了三天野怪,一句没抱怨;讲她终于在一次团战中打出关键控制,全队语音里响起掌声。
“我不是天才,逸哥也不是。”她说,“我们只是……不想认输。”
视频末尾,她笑了笑:“他们说我们造假,可我们连经费都不够买新设备。要是真有后台,干嘛不直接给我们发冠军?”
这条视频转发量在三小时内突破十万。
而此时,技术组终于破解了第一个加密包。
“逸哥,你看这个。”技术员声音发紧。
屏幕上是一份操作日志,详细记录了七天内对多个社交账号的批量登录、内容发布、转发调度。每一次指令执行后,都有一个签名标记——一串由特殊符号组成的代码。
沈逸放大图像,瞳孔骤然收缩。
那符号,与他在备用电源箱上发现的蚀刻标记,一模一样。
“继续查。”他声音低沉,“我要知道这些账号的资金来源、设备指纹、最后一次物理登录地点。”
“已经在查……等等!”技术员突然抬头,“其中一个支付账户,关联的实名认证信息……是‘黑莲花’旗下一家空壳传媒公司的法人代表。”
沈逸冷笑一声。
陈宇或许没有亲自出手,但他的势力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