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货!
"
赵七斤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手指拂过楠木断面密实的年轮,"
瞧见没?百年老木芯子裹熟铁皮,七浸七晒的桐油封着——这以后可是轨道,有了火车咱们都能过好日子!
"
他说着忍不住兴奋无比。
自从里长来了,蒙阴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洛的粉条已经在每个镇推广开来,一家家作坊数不胜数。
咚咚咚!
铺设轨道的敲锣声继续。
三里外的张集镇河滩上,三百斤的青铜坩埚正咕嘟着金红铁水。
光着膀子的匠人们喊着《漕船号子》,把烧到橙红的铁皮往木芯上缠。
热铁触到桐油的瞬间,青烟腾起三尺高,空气里飘着松脂混铁腥的怪味。
"
都仔细着!
"
总管事举着镶铜片的《鲁班经》来回巡视,"
每寸铁皮要趁热捶打九十九下,少一下就等着冬天开裂!
"
他忽然揪住个偷擦汗的年轻工匠,"
你当这是给县太爷糊灯笼?昨儿老刘头那组没控好火候,整根轨条弯成麻花,不可浪费材料!
"
整个蒙阴县各乡村热火朝天!
玉皇庙镇的晒谷场临时改成了桐油工坊。
数千口齐腰高的大缸里泡着成型的轨条,穿葛布短打的妇人们手持长柄木勺,正给轨条浇第七遍桐油。
有胆大的孩子伸手想摸,立刻被当娘的打了手背:"
这油里掺了硫磺粉,当心烂指头!
"
魏昶君在满意看着这一幕,他身后站着火器营的总长刘方。
面对热火朝天的轨道铺设,刘方笑吟吟说着:“里长明鉴,这楠木芯能抗白蚁蛀蚀,铁皮延展性比生铁强三成。
您看这接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