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跟前摆着的好几筐活蹦乱跳的海货道:“这些鱼虾都是一个时辰前出海回来的人带回来的最新鲜的货,你们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们算划算一点,粮食,营养剂,肉,菜都可以拿来交易。”
周围其他摆摊的人见状也忙开口开始揽客。
“瞧一瞧看一看,新鲜的虾蟹,个个都生龙活虎,买回去随便蒸一下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买多了还能额外多送一些!”
“新鲜的海菜,煲汤凉拌都是一绝,一斤只要一支营养剂,便宜得很!”
“扇贝,新鲜的扇贝,里面不但有煲汤一绝的瑶柱,运气好还能开出珍珠来。”
村民们倒也没直接说他们不缺海鲜,反倒兴致盎然地逛了起来。
码头前面卖的都是海物,有些事出海的人的亲友,也有些就是专门做倒买倒卖的,低价从打渔的人手里将鱼获批发过来,再加点价格零售。
因为现在海货对他们来说是最容易获取的资源,价格大多也不贵,除非是遇到龙虾,鲍鱼之类珍品,不过一整条街几乎也看不到多少这类上等海鲜。
同样跟着下海的陆玄猜测,这类上等海鲜捕捞上来后很可能第一时间被卖给了有钱人们。
村民们一边逛一边也会和摊主们聊一聊,摊主们也不在意他们没有买东西,很热情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一个老人道:“我们没打猎的本事,我大儿子和大孙子出海了,小儿子去帮忙建城墙,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只能帮儿子卖卖海鲜了。
海啸那会儿家里只把紧要的物资带走,现在缺的东西多,可不得全家一起努力才能尽快把东西都补全了吗。”
旁边的中年妇人叹气道:“我活了这么些年从来没吃过海鱼,偶尔在城里遇到买鱼干的,价格也高得根本舍不得买,现在倒好,顿顿都是营养剂配海鱼吃,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还该笑好。”
“有的吃就不错了。”
另一个中年男人啧道:“我家邻居家才叫一个倒霉,他们家一吃海鱼海虾就浑身起疹子,最严重的小孙子第一次吃的时候差点一口气穿不过来憋死。”
云麓村的人对此倒是不奇怪,苗金凤很有经验地说道:“那是那家人海鲜过敏,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吃到特定的食物就会过敏起疹子。”
他们村里一百多号人也不是没有海鲜过敏的人,不只是海鲜,陆玄后来弄回来那些稀罕的水果当中的芒果,同样有人吃不了。
比如他家大孙子李康宝,还有豆腐刘家的刘玉,一吃就难受。
苗金凤,林婆婆等上了年纪的女眷们和各个摊主们聊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他们也要找个地方卖东西,这才意犹未尽结束了闲聊。
耽误了人家不少时间,他们也怪不好意思的,还主动问摊主们有什么需要的物资,拿出来买了一些味道不错的海货。
这下摊主们更高兴了,兴高采烈地赶紧说了家里需要的东西。
最后被问到城里哪边可以买台后也热情地帮忙指了路。
云麓村登陆的北岸挨着的是丰县的地盘,人数相对其他城镇算是比较少的,帐篷和帐篷之间多少留下了一点空余。
不过毕竟是临时搬过来的,规划做得不是很好,乍一看还是乱糟糟的。
陆辰,张大福孩子们也跟在家长身边,目光时不时落在从帐篷里探出头的小孩子身上,发现大部分孩子一副破旧,小脸蜡黄,表情都有点绷紧。
曾经也吵不报喜的梅澄梅雪赶出尤其深。
但他们并没有同情心泛滥主动拿出食物,只是默默跟在家人小伙伴身边。
到了商业街,地方又比居住区宽敞了许多,这会儿刚过了饭点,天色依旧亮堂堂的,街上买卖的人络绎不绝很是热闹。
这里和码头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卖海货的,更多还是卖其他物品的。
盐,糖,营养剂,布匹,咸菜,新鲜兽肉,皮子,木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什么都卖。
张成明等青壮们都来过丰县卖东西,街上的摊贩或是行人有不少认识他们的,一看到他们便亮起眼睛纷纷涌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