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唐请陛下称太子请你吃大面 > 第140章 这不是储君之言这是圣人之言啊(第1页)

第140章 这不是储君之言这是圣人之言啊(第1页)

在他们看来,太子殿下所谓的“长安大学”,就是和魏王斗气的产物,是年轻人一时冲动、哗众取宠的胡闹。他们活了一辈子,这点政治智慧还是有的,绝不会为了一个年轻太子的“胡闹”,押上自己一辈子的清誉。

然而,听完这番话,林尘的脸上,非但没有流露出任何被拒绝的失望或尴尬,反而……露出了一抹笑容!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那眼神,仿佛是在看两个固执而又可爱的老小孩。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

“两位先生,以为本宫今日所为,只是为了和魏王李泰争斗?”

“哦?太子还有何深意?”

林尘淡淡道:

“实话与二位说了吧。”

“他魏王李泰……还不配!”

啊?

颜相时和欧阳询一愣,太子殿下,当真好大的口气啊。

他怎么敢?!

他怎么敢说深受陛下宠爱、权势滔天的魏王……不配?!

可偏偏,这句话从眼前这位神情淡漠的太子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强大气场,让他们又觉得,理该如此。

林尘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广阔的天地,声音变得深沉而悠远:

“二位先生皆是当世大儒,穷经皓首,学富五车。那么,本宫想请问二位,如今我大唐号称贞观盛世,可放眼天下,这四海八荒的亿万百姓,真正能识文断字、读书明理的,又有几人呢?”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让二人微微皱眉。

是啊,又有几人?万中无一!这盛世,终究只是他们这些上层人的盛世!

林尘缓缓转身,目光变得锐利如刀!

“科举制,号称给了天下寒门一个机会。可二位先生扪心自问,自科举开创以来,最终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寒门’?十之一二,了不起了吧?剩下的,不还是那些高门世家的子弟,换了身衣服,陪太子读书的游戏?!”

颜相时强自辩解道:“殿下此言差矣!科举取士,已是尽力做到公平公正,何来此说?”

“公平?”林尘笑了,笑声中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不屑,“颜老先生,您是真不懂,还是在这里与本宫揣着明白装糊涂?”

“本宫就告诉你们,为何不公!其因有三!”

“其一,二位先生可知,在寻常百姓家中,一卷纸张的价格,便足以让他们数月不食肉糜?一支上好的狼毫笔,更是他们不敢想象的奢侈品!他们祖祖辈辈,连字都不识,拿什么去和那些家中藏书万卷、从小就有名师一对一教导的世家子弟去争?!这好比让一个赤手空拳的农夫,去和一名全身铠甲、手持神兵的将军决斗!这叫公平?!”

“其二,考什么,怎么考,主考官是谁,他的学术偏好是什么,文风喜好如何?这些决定命运的关键信息,在长安城的权贵圈子里,或许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寒门士子,他两眼一抹黑,苦读数年,可能连方向都错了!他凭着一腔热血来到长安,却发现自己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叫公平?!”

“其三,世家子弟,自幼耳濡目染,他们的眼界、格局、谈吐、乃至举手投足间的自信,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同样一篇策论,由他们写出来,便显得大气磅礴,鞭辟入里!而寒门士子,纵有惊世之才,却可能因紧张、因见识局限而辞不达意!这无形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这,也叫公平?!”

“还有最后,科举并没有糊名誊录,没有殿试,考出来的成绩,是谁说了算?你们在礼部,应该知道,若是有人打了招呼,这成绩卷子调换,也并不是难事。”

科举制,到武则天才有殿试,到宋朝才糊名誊录,就算到了黄巢时期,科举也并不公平,要不然也不会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