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清代医书的市场价格 > 杂病心法要诀1-4(第2页)

杂病心法要诀1-4(第2页)

【注释】劳役所造成的伤气,指的是损伤人体的元气。饮食导致的伤形,是指伤害胃腑。对于伤气的情况适宜采用补法,然而伤气又存在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等不同类型。伤形的情况适宜采用消法,这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去节制,存在过度温热或寒凉等多种不同情况。

内伤外感辫似

内伤时,气口部位可出现脉象洪大;外感时,人迎部位会出现脉象洪大。头痛方面,内伤是时痛时止,外感是持续疼痛。恶寒情况,内伤恶寒用温和药物可缓解,外感恶寒即便靠近烈火也依旧恶寒。发热上,内伤发热从肌肉内部向外泛出,外感发热触摸皮肤感觉内部热轻。自汗症状,内伤自汗者气息虚弱、声音怯懦,外感自汗者即便出汗,气息壮盛、说话声音洪亮。手心发热多为内伤,手背发热多为外感。鼻息上,内伤鼻息气短,外感鼻息急促有声。饮食上,从不想进食和厌恶食物气味可辨内外伤;口渴情况,内伤起初不渴,之后口渴且饮水少,外感起初就口渴且饮水多。

【注释】内伤和外感病症,脉象都可能出现洪大的情况。但内伤的脉象,表现为气口脉比人迎脉大,这与外感的脉象不同,外感是

人迎脉比气口脉大。内伤和外感都会引发头痛,内伤所致的头痛是间歇性发作,时而疼痛,时而不痛,不像外感引发的头痛,会持续不停

地疼痛。内伤和外感都会有恶寒的症状,内伤导致的恶寒,穿上暖和的衣服就能缓解,不像外感的恶寒,即便靠近熊熊烈火,依然会

感觉怕冷。内伤和外感都会发热,内伤的发热,热感主要在肌肉,用手触摸,会感觉热是从内部向外散发,不像外感的发热,热主要

在皮肤,用手触摸时,感觉内部热感相对较轻。内伤和外感都可能自汗,内伤的自汗,会伴有呼吸短促、气息虚弱、声音怯懦,不像

外感的自汗,气息壮盛、呼吸急促、说话声音高亢。内伤和外感手部都会发热,内伤发热以手心热为主,不像外感发热,是以手背热

为主。内伤和外感都会出现鼻部不适,内伤时鼻息短促且伴有气喘,不像外感时的鼻息,呼吸急促且伴有声响。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

食欲,内伤导致的不想进食,是口中感觉无味,不像外感导致的不想进食,是闻到食物的气味就厌恶。内伤和外感都会口渴,内伤引

起的口渴,在病症初期就会出现,但饮水量很少,不像外感引起的口渴,通常在发病三天后才会出现,且饮水量很大。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能升举阳气、清解虚热,适用于热邪伤气、中气下陷,见大而虚洪脉象的情况。症状有头痛、体表发热、自汗,心烦、口渴却又怕风畏寒。患者困倦、懒言、乏力,活动后气逆上冲、气喘急促。保元汤甘温之性可除这种大热。方中当归补血,黄芪、白术补脾。陈皮辅助降浊气、散滞气,升麻、柴胡引阳气从胃中上升。若有肾中阴火致躁,加地黄、黄柏;阳热致心烦,加药安神。

【注释】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内伤之症,此证中清阳之气下陷,是由于过度劳累,热邪损伤元气,所以脉象表现为虚大且洪。内伤所致的头痛,呈现时发时止的状态。内伤引发的体表发热,通常会自汗出。心烦,是因为气虚之人厌恶烦劳。口渴,是由于气陷不能蒸腾气化津液。畏寒怕风,是因为表气虚损,失去卫外功能。困倦懒言,是中气不足,无法周流全身。稍一活动就气喘、气往上冲,是气息不足的表现。保元,指的是人参、黄芪、甘草组成的保元汤。以当归为臣药,可调和脾血,白术能补益脾气,以橘皮为佐药,能降泄浊气,消散胸中停滞的气机,升麻、柴胡能升举清阳,从胃中引导阳气上升。若出现阴火,不时表现出燥热,就加用黄柏、生地,以滋补阴液、救阴降火。若阳热炽盛,昼夜都心烦,就合用朱砂安神丸,以泻火安神。

调中益气汤

调中益气汤所主脉象弦、洪、缓、沉涩,用于治疗湿热导致身体困倦、骨骼酸痛之症。还可见气少、心烦,身体忽胖忽瘦,口流涎沫、食物反流,耳鸣耳聋,胸膈不畅、饮食无味,二便失调,出现完谷不化泄泻及脓血便。调中益气汤由保元汤加升麻、柴胡、苍术、橘皮、黄柏组成,去掉黄柏加木香也叫调中益气汤。

【注释】调中益气汤也用于治疗内伤,清气下陷,浊气上逆,清浊相互干扰且兼夹湿热,所以会出现二便失调,泄泻伴有脓血。该汤与补中益气汤虽相互补充说明,但病症脉象不可不区分。内伤疾病,脾胃元气一旦虚弱,四脏失去调和,所以五脏脉象交错出现,因此肝的弦脉、心的洪脉、脾的缓脉反而在上部出现。重按脉象沉涩,本应在上部的肺脉反而在下部出现。身体肢体沉重疲倦,是气不能周流。骨节酸痛,是血不能滋养。气少,是中气匮乏。心烦,是心血不足。身体忽胖忽瘦,是火侵犯脾土之位,向上并于阳分,则血脉上行导致上部充盛,所以面色赤红且胖;向下并于阴分,则血脉下行导致上部虚弱,所以面色青白且瘦。就像如今虚损病人,早上面色青白、消瘦且怕冷,午后则面色红赤、发胖且发热。口沫,指口中流涎,是脾不能布散水谷精微。食出,指食物吃进去后又吐出,是胃虚不能容纳。耳鸣聋,指耳鸣、耳聋,是阴火上冲。胸膈不畅,是浊气停滞。饮食无味,是胃气受伤。二便不调,指大便有时泄泻有时不泄泻,小便有时通利有时不通利,是脾湿不能分清泌浊。飧,指完谷不化的飧泻,是脾虚湿邪不化。血脓,指大便后有时见脓有时见血,是脾湿热所酿成。保元,指保元汤,即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柴胡、苍术、橘皮、黄柏。去掉黄柏加木香,也叫调中益气汤,适用于热少、气机不调和的人。

升阳益胃汤

内伤可用升阳益胃汤,适用于湿邪较多、热邪较少,清阳之气被遏抑的情况。症状表现为倦怠乏力、懒得进食、身体沉重疼痛、口苦舌干、二便不正常。阵阵恶寒属于肺病,心中凄惨不乐是因为阳气受伤。该方由六君子汤加白芍、黄连、泽泻、羌活、独活、黄芪、柴胡、防风组成。

【注释】内伤导致气虚,湿多热少,抑制了春季生发的清气,使其不能上升至脾胃,这类病症适宜服用此汤。其症状有倦怠、不想吃东西,身体沉重且疼痛,口苦舌干,二便异常,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与平常不同。阵阵恶寒,是卫气不足,属于肺及皮毛的病症。心中凄惨不乐,面色不佳,是阳气受伤而不能舒展。六君指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橘皮、半夏。加上白芍、黄连、泽泻、黄芪、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就构成了升阳益胃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能补中气、升举阳气、清泻阴火,适用于热多湿少、阴火困住脾阳,致阳气不能上升到脾胃的病症。此症虽与升阳益胃汤所治病症有相似处,但没有大便泄泻频繁、小便频数,以及像肺病那样阵阵恶寒、阳气受伤而心中凄惨不乐的症状。方中用人参、黄芪、甘草来补脾胃之气,柴胡、升麻、羌活升举阳气,石膏、黄芩、黄连清泻阴火,因长夏湿气重所以加苍术。

【注释】内伤导致气虚,热多湿少,阴火困阻脾,使得阳气不能上升至脾胃,这类病症适合服用该方。该方所治病症,虽和升阳益胃汤所治类似,但不存在大便泄泻、小便频数,以及肺病的阵阵恶寒、阳气受伤而心中不乐的症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