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以上四味药,加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药渣,放入硝石再煮,煮取一升,一次性服下。
【集注】李彣说:腹部胀满、小便不通畅且颜色红赤,是里有病邪。自汗出,表明表气调和。里有病邪,是湿热在体内过盛,用栀子清除上焦湿热,大黄泻下中焦湿热,黄柏清除下焦湿热,硝石在苦寒泻热的同时,还有燥烈发散的作用,能使药力无处不到,从而使湿热全部消散。
黄疸病,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按语】“黄疸病”之下,应当有“小便不利者”这五个字,这样茵陈五苓散方的使用才有针对性,肯定是传抄时遗漏了。
【注释】黄疸病,脉象沉、腹部胀满,病在里的,用大黄硝石汤攻下;脉象浮、无汗,病在表的,用桂枝加黄芪汤发汗;小便不通畅的,病既不在表也不在里,所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篇中)
将以上两味药混合,饭前用温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集解】尤怡说:这正是治疗湿热导致黄疸病的方法,茵陈散发郁积的热邪,五苓散渗利郁积的湿邪。
黄疸病,若小便颜色不变(不黄),想要自行下利,腹部胀满且气喘,此时不可使用清热之法,若清热必然会导致干呕,出现干呕症状的,用小半夏汤治疗。
【注释】黄疸病小便颜色应当红赤,现在不红赤而色白,并且想要自行下利,虽然腹部胀满且气喘,但这是湿邪过盛而无热邪,属于阴黄证。千万不可清热,如果用寒凉药物攻下清热,那么胃必然因寒而出现干呕。出现干呕症状,就用小半夏汤来治疗,以降逆止呕。
【集注】李彣说:小便颜色不变,想要自行下利,可知里无实邪,腹部胀满且气喘,是脾气虚弱而肺气不利罢了!用苦寒药物攻下清热,就会使胃寒而虚气上逆,所以会干呕,适宜用小半夏汤降逆止呕。
高世栻说:小便颜色不变,不是红赤,想要自行下利,并非真正下利。如果腹部胀满且气喘,虽然看似里实,但不可用寒凉药剂清热,像大黄硝石汤就不能用。如果用寒凉药剂清热,就必然会干呕,呃逆,就是干呕。半夏、生姜辛温散寒,所以出现干呕症状,应当用小半夏汤治疗。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篇章中。)
黄疸病,应以十八天为一个疗程期限,治疗十天以上病情应当好转,如果反而加重,就难以治疗。
【注释】黄疸病与脾相关,脾属土,土没有固定方位,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天。以十八天为期限,是因为这是土气旺盛的日子,所以治疗十天以上病情应当好转,而且不会超过十八天。如果超过十八天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那么表明脾气已经衰弱。所以说:难以治疗。
【集注】高世栻说:十八天,是脾土在四季中寄旺的期限,十是土的成数,黄疸病在于脾土,所以应当以十八天为期限。然而治疗应当趁早,所以治疗十天以上就应当好转。到十天以上病情没有好转,黄疸病反而加重的,这就叫做难治,是说脾气虚弱衰败难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