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程林说:《神农经》记载:柏叶主治吐血,干姜治疗唾血,艾叶治疗吐血。马通,就是白马的尿液,凡是尿液必定要经过直肠才排出,所以叫通,也能微微温煦而治疗吐血。这四味药都是辛温行阳的药物,能使血液归经,遵循经脉运行,血自然就会止住,所以吐血不止,用柏叶汤治疗。
心气有余,出现吐血、鼻出血,用泻心汤治疗。
【按语】“心气不足”四个字,应当是“心气有余”,如果是不足,怎么能用这个方子治疗呢,必定是传抄有误。
【注释】心气有余,是热邪亢盛,热邪亢盛损伤阳络,逼迫血液妄行,导致吐血、鼻出血。所以用大黄、黄连、黄芩,这些大苦大寒的药物,直接泻三焦的热邪,热邪去除,吐血、鼻出血自然就会止住。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病人胸部胀满,口唇枯萎,舌质青紫,口燥,但只想用水漱口,不想咽下,没有怕冷发热,脉象微大且来势迟缓,腹部不胀满,但病人自己说胀满,这是有瘀血。
【注释】表实无汗,胸部胀满且气喘的,是风寒导致的胸部胀满;里实大便秘结,胸部胀满、烦热的,是热邪壅滞导致的胸部胀满;面目浮肿,胸部胀满、气喘不能平卧的,是水饮停聚导致的胸部胀满;呼吸不畅,胸部胀满、叹息后稍微缓解的,是气滞导致的胸部胀满。现在病人没有怕冷发热等其他病症,只有胸部胀满、口唇枯萎、舌质青紫、口燥、漱口不想咽,这是瘀血导致的胸部胀满。口唇和舌是血液荣华表现的部位,血液有病不能荣养,所以口唇枯萎、颜色改变。热在血分,所以口燥但只想漱口不想咽。脉象微大且来势迟缓,这是阴寒凝聚的脉象,一般应当伴有腹部胀满,现在腹部不胀满,询问病人,说胀满在胸部不在腹部,结合上述这些症状推断,是有瘀血。
病人表现出像有热的症状,心烦胀满,口干燥渴,但脉象反而没有热象,这是热伏于阴分,是瘀血,应当攻下瘀血。
【注释】这是承接上文,相互详细阐述症状和脉象,以明确治疗方法。像有热的症状,就是所说的心烦、胸部胀满、口干燥渴的热证表现。病人应当出现数大的阳脉,现在反而见到沉伏的阴脉,这就是热伏于阴分,是瘀血。有瘀血的,应当攻下,适宜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之类的方剂。
【集注】李彣说:瘀血在体内并没有实热,所以外在症状只是像有热的样子,而脉象不数疾,反而没有热象。心烦胀满,是因为瘀血导致经气不舒畅;口燥口渴,是因为瘀血导致津液不能布散。血属于阴,瘀血则脉象伏于内,所以称为阴伏。应当攻下,以祛除瘀血、化生新血。
下血,如果先大便后下血,这是远血,用黄土汤治疗。如果先下血后大便,这是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注释】先大便后下血,这是远血,是说血在胃中,也就是古代所说的结阴,现在所说的便血。先下血后大便,这是近血,是说血在肠中,也就是古代所说的肠澼痔下血,现在所说的脏毒肠风下血。一种用黄土汤治疗结阴之血,是从温的治法;一种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脏毒之血,是从清的治法。
【集注】赵良说:肠胃属于阳明经,就下血而言,胃在大肠之上,如果血液聚于胃中,必然先大便后下血,距离肛门远,所以叫远血。如果血液聚于大肠,距离肛门近,所以叫近血。所以治疗远血用黄土汤,治疗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
黄土汤方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两次温服。
赤小豆当归散(方见狐惑病篇)
寸口脉象弦而且大,弦脉表示阳气衰减,大脉表示中空如葱管(芤象),阳气衰减表示寒,中空如葱管表示虚,寒与虚相互搏结,这种脉象叫做革脉。妇人出现这种脉象会有流产或崩漏下血的情况,男子出现这种脉象会有失血的病症。
【注释】详细解释见《伤寒论·辨脉篇》内,这里不再重复解释。
因火邪致病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按语】这个方子是治疗火逆导致惊狂的,与第一条脉动主惊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错简。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以上药物研为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煮去一升,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
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按语】这个方子是治疗寒水导致心下悸动的,与第一条脉弱主悸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错简。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为末,用炼蜜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用开水送服三丸,一日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