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静一静。”秦武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
“浙西灾情紧急,百姓受难,朕心忧如焚。”秦武缓缓开口,“拨款赈灾,势在必行。”
主张拨款的大臣,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但,”秦武话锋一转,“张诚奏报中,花费数目巨大,朕心有疑虑。”
反对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赞同。
秦武顿了顿,说出了他的决定:“朕决定,双管齐下。”
“其一,”他看向户部尚书,“从国库调拨白银五十万两,粮草五十万石,由兵部驿马,日夜兼程,送往浙西,先解燃眉之急。”
“其二,”他目光锐利地扫过群臣,“朕将派遣钦差,前往浙西,明查灾情,暗核账目,务必查清每一分银子的去向,每一粒粮食的用途。”
“钦差人选……”秦武沉吟片刻,“就由龙问天担任。”
龙问天,龙天策的长孙,现任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行事果断着称,且与浙西官场无任何牵连,是最合适的人选。
“臣遵旨!”龙问天从群臣中出列,躬身领命,眼神坚定。
“张诚的奏报中说‘洪水过猛,人力难挡’,”秦武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朕倒要看看,是天灾真的如此‘不可挡’,还是有人借天灾之名,行贪墨之实!”
他站起身,龙袍在殿内的阴影中,泛着威严的光泽:“传朕旨意,龙问天持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若查实有贪墨赈灾款、延误灾情者,无论官职大小,先斩后奏!”
“陛下圣明!”龙问天高声领命。
朝堂上的大臣们,神色各异,有震惊,有敬畏,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慌乱。他们知道,皇帝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风雨兼程:钦差上路启新章
三日后,龙问天带着一队精干的侍卫,手持尚方宝剑,踏上了前往浙西的路途。
此时的浙西,依旧淫雨霏霏。道路泥泞,桥梁冲毁,他们只能弃车骑马,甚至有时需要徒步涉水。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淹没在洪水中的村庄,趴在屋顶上呼救的百姓,饿得面黄肌瘦、四处逃难的灾民……
“大人,您看!”一个侍卫指着远处,一群灾民正围着一辆马车,与押车的差役争执,“那好像是运送赈灾粮的车!”
龙问天策马上前,只见差役正呵斥灾民:“这是官府的粮食,不是给你们抢的!”而马车上的粮袋,有几个已经破损,掉出来的,却是些掺着沙土的糙米。
“住手!”龙问天厉声喝道,“朝廷的赈灾粮,就是给百姓的,你们为何用这种米糊弄?!”
押车的差役见是官差,起初还想狡辩,看到龙问天腰间的尚方宝剑,吓得立刻跪地求饶:“大人饶命!这……这是上面吩咐的,我们只是奉命行事……”
龙问天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他知道,张诚的奏报里,写着“采购优质粮草二十万两”,可眼前这些掺着沙土的糙米,哪里像是“优质粮草”?
他没有停留,继续前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抵达浙西首府,查清真相,给皇帝一个交代,给百姓一个公道。
太极殿内,秦武站在窗前,望着外面连绵的阴雨,久久不语。
他知道,派龙问天去浙西,不仅仅是为了查贪腐,更是为了向天下昭示——大唐的朝廷,不会容忍任何伤害百姓的行为,即便是在天灾面前,也必须坚守公正与底线。
这场浙西水灾,是对他治国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他开启“吏治清明”新篇章的契机。
他想起了母后安澜太后的话:“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赈灾,不仅是救百姓,也是救朝廷自己。”
“母后,您看着吧。”秦武喃喃自语,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儿臣会让那些蛀虫付出代价,会让浙西的百姓,看到大唐的希望。”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秦武知道,风雨过后,总会有晴天。而他,将亲手揭开这场雨背后的迷雾,为大唐,续写一段更清明、更坚实的新篇章。
龙问天的马蹄声,在泥泞的道路上远去,带着尚方宝剑的寒光,也带着开启新篇的决心,奔向那风雨飘摇的浙西。属于浙西灾民的新生,属于大唐吏治的革新,都将在这场风雨中,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