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英烈传人物 > 第384章 长宁二十七年春扬州风起待新生(第3页)

第384章 长宁二十七年春扬州风起待新生(第3页)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百姓们看着他真诚的眼睛,看着那些被分下去的食物,看着栅栏外被捆起来的监工,终于有人哭出声来——那是压抑了太久的痛苦,是绝望中看到的一丝光亮。

新篇启幕:脚踏实地唤生机

龙问天在扬州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清点府库,不是拜访乡绅,而是“放人”。

他下令拆除所有流民营的栅栏,解开百姓身上的锁链,宣布:“凡被强征来的百姓,愿意回家的,官府发放路费和口粮;愿意留下的,分田分地,提供种子和农具,官府绝不收取任何赋税,还会派工匠教你们耕种。”

消息传开,整个扬州都震动了。

起初,百姓们依旧怀疑,直到看到第一批拿到路费、平安回家的人,看到官府真的分发了种子和农具,看到龙问天亲自带着工匠,在田埂上教他们如何选种、如何插秧,他们才渐渐放下心来。

龙问天的“复苏计划”,简单却务实:

第一步,安抚人心。他废除了杨德章所有苛政,严惩了那些欺压百姓的士兵和小吏,开仓放粮,救治伤员,让百姓先“活下去”。

第二步,恢复生产。他亲自勘察土地,根据扬州的水土,选择适合种植的稻种和蔬菜,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规定:“多劳多得,官府只收取少量粮食作为储备,其余全部归百姓自己。”

第三步,重建城郭。他没有急于修复那些华丽的楼阁,而是先修补城墙,清理街道,搭建简易的房屋,让百姓有地方住。他还贴出告示,欢迎四方商贾来扬州经商,承诺“三年免税”。

他像在浙西时一样,亲力亲为。

每天天不亮,他就带着亲兵下乡,查看农田的长势,倾听百姓的诉求;他和百姓同吃同住,啃干硬的窝头,喝田埂边的水,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上沾满了泥泞;他亲自调解百姓之间的纠纷,处理官府的事务,常常忙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的亲兵劝他:“大人,您是太守,不必如此辛苦。”

龙问天只是笑笑:“我是太守,更该如此。扬州伤得太重,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让它慢慢好起来。”

春风化雨:扬州三月始逢春

三个月后,扬州渐渐有了变化。

田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稻苗和蔬菜,百姓们不再是被强迫劳作,而是带着希望,精心照料着自己的土地;街道上,有了炊烟,有了叫卖声,一些胆大的商贾,开始在扬州摆摊设点,出售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城郭的缺口被补上了,一些倒塌的房屋,也被百姓自己动手修了起来,虽然简陋,却透着烟火气。

有一次,龙问天下乡巡查,路过一片稻田,看到一个老农正在弯腰插秧,动作麻利。他认出那是当初在流民营里,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

“老丈,身子好些了?”龙问天笑着问。

老人直起腰,看到是他,连忙放下秧苗,作揖道:“托大人的福,好多了!这稻子,是大人送来的种子,长得真好,看来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像秋日里的阳光,温暖而踏实。

龙问天看着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又望向远处正在重建的村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扬州的复苏,不会一蹴而就。从“十八户”到如今的“炊烟渐起”,从“锁链加身”到“自愿耕种”,这只是第一步。但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总有一天,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会真正重现昔日的繁华。

长安遥望:新篇初展待繁华

消息传到长安,秦武正在批阅龙问天的奏报。

奏报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实的叙述:“扬州已复耕良田三千亩”“归乡流民自愿留下者两千人”“修建水渠三条,可灌溉田地万亩”“百姓已能温饱,怨声渐息”。

奏报的末尾,龙问天写道:“臣不敢夸口‘两年复繁华’,只求脚踏实地,让扬州百姓能安稳度日。假以时日,必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祖父所望。”

秦武放下奏报,走到窗前,看着殿外绽放的玉兰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想起了龙天策在扬州废墟上的长叹,想起了杨德章的虚伪嘴脸,想起了龙问天在浙西的雷厉风行,在扬州的脚踏实地。

属于扬州的新篇章,终于在废墟上,缓缓展开。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只有对百姓疾苦的体恤,只有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坚守。

而龙问天,这位年轻的太守,正以他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也续写着大唐江南的新生。

春风拂过长安,也拂过扬州的稻田。那里的稻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像极了这座城市的未来——历经风雨,终将迎来沉甸甸的收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