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岁的老人,拿起锄头,在菜园里劳作。动作缓慢,却每一下都很认真。他种了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都是些寻常的蔬菜。
玉倾城劝他:“年纪大了,别累着。”
他笑着说:“不累。种地比看奏折,轻松多了。你看这土,多实在,种下去,就有收成,不像朝堂上的事,弯弯绕绕的。”
安澜和安雅(当年跟随他回渤海的安氏姐妹,如今也已年近四十),依旧负责他的膳食。她们知道老王爷喜欢清淡,便每日用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做些简单的饭菜:凉拌黄瓜、清炒豆角、西红柿鸡蛋汤……
龙天策吃得津津有味,常常笑着说:“还是家里的菜香。”
他不再关心长安的消息,有人从神都来,他只问秦烈的身体好不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至于朝堂上的争斗、官员的任免,他一概不听。
“那些事,有陛下和问天呢。”他总是这样说,然后继续打理他的菜园。
不问世事:海风吹拂的晚年新篇章
渤海的日子,平静而悠长。
龙天策的生活,像渤海湾的海水,波澜不惊。
清晨,他会和玉倾城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日出从海平面升起,染红半边天;看渔船扬帆出海,带着希望驶向远方;看海鸥在天空翱翔,自由而惬意。
“你看,”他指着远处的渔船,对玉倾城说,“这才是日子。男人们出海打鱼,女人们在家织布做饭,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多好。”
上午,他会在菜园里忙碌一阵,或者坐在书房,整理自己的手札。他不再写那些关于兵法、权谋的内容,只写些对生活的感悟,对岁月的感叹,甚至会写一些关于种庄稼、做菜肴的心得。
下午,他会和王府里的老人下棋、喝茶,听他们讲些渤海的趣闻。谁家庄稼丰收了,谁家娶媳妇了,谁家生了大胖小子……这些琐碎的小事,却让他听得津津有味。
傍晚,他会看着夕阳沉入大海,然后和家人一起,吃晚饭,聊家常。
他的孙辈、曾孙辈,常常来看他。他会把自己种的蔬菜分给他们,听他们讲学校里的事,讲外面的新鲜事,脸上的笑容,像个孩子一样纯真。
有人不解,问他:“王爷,您当年叱咤风云,如今就这样过着,不觉得可惜吗?”
龙天策总是笑着摇头:“不可惜。年轻时,为了家国,拼过,闯过,够了。现在,能这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福气。”
他的“新篇章”,没有金戈铁马的壮阔,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只有岁月静好的平淡。
但这份平淡,却比任何辉煌,都更让他心安。
永熙二年的秋天,渤海湾迎来了一场丰收。
龙天策种的菜园,也收获了满满的蔬菜。他让安澜和安雅,把蔬菜分给了附近的邻居。
邻居们捧着新鲜的蔬菜,感激地说:“谢谢老王爷!您种的菜,就是好吃!”
龙天策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道谢,心中一片温暖。
他知道,自己的“续写新篇章”,不是在朝堂上,不是在史册里,而是在这片生他养他的渤海土地上,在这些淳朴的百姓笑容里,在这份不问世事、安然自得的晚年生活里。
海风吹过,带着收获的喜悦,也带着岁月的温柔。
龙天策的晚年,就在这渤海湾的涛声里,在菜园的绿意里,在家人的陪伴里,缓缓铺展,成为他漫长人生中,最宁静、也最动人的一章。这一章,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着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一如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大唐江山,最终归于百姓的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