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英烈传 豆瓣 > 第358章 长宁十三年春寒峭老王爷微服访恶吏(第2页)

第358章 长宁十三年春寒峭老王爷微服访恶吏(第2页)

夜里,龙问天悄悄潜到县衙附近,看到刑房的窗户里透出火光,隐约传来凄厉的惨叫声,和一个尖利的笑声:“说不说?不说就再烫一下!本官的烙铁,还没尝够滋味呢!”

那一夜,龙天策彻夜未眠。他戎马一生,见过尸山血海,却从未见过如此明目张胆的残暴,如此肆无忌惮的欺压。

暗访保宁县:剥皮案后的累累白骨

离开大清县,龙天策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但他没有停下脚步,马不停蹄地赶往保宁县。

如果说大清县是“炼狱”,那保宁县就是“地狱”。

还没进入保宁县地界,就看到路边的树干上、牌坊上,挂着一个个“稻草人”。走近了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稻草人,而是被剥了皮、塞满稻草的人皮!风一吹,晃晃悠悠,面目狰狞,吓得龙问天脸色发白。

“这……这就是钱起干的?”龙问天声音发颤。

龙天策脸色铁青,点了点头,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出来。他走上前,仔细查看其中一具人皮,发现皮肤上还有未愈合的伤痕,显然是不久前才被剥下来的。

“畜生!”龙天策低声咒骂,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进入保宁县城,更是死寂得可怕。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连狗叫声都听不到。整个县城,就像一座死城,只有县衙方向,偶尔传来几声呵斥。

他们找了很久,才在一个破败的城隍庙角落里,找到了几个躲在那里的乞丐。

“大爷,求求您,给点吃的吧……”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伸出枯瘦的手,有气无力地哀求。

龙天策让龙问天拿出干粮,分给他们。乞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眼中才有了一丝生气。

“你们……为什么不跑?”龙天策问道。

一个老乞丐叹了口气:“跑?往哪跑?钱大人的人,到处都是!就算跑出保宁县,也会被抓回来,剥皮示众!您看城门口那些……都是想逃跑的人啊!”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龙问天追问。

“还不是为了钱!”老乞丐悲愤地说,“钱大人说,保宁县‘风水不好’,要‘剥皮献祭’才能风调雨顺,其实就是找借口搜刮钱财!谁家有钱,他就给谁扣上‘通匪’‘叛逆’的罪名,抄家灭门,剥皮示众!前几天,城南的王大户,就因为不肯把祖传的玉佩给他,一家十三口,全被剥了皮啊!”

老乞丐说着,泣不成声:“我们这些穷人,他看不上眼,可赋税也重得吓人,交不上税,就被拉去做苦役,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在保宁县的三天,龙天策和龙问天几乎是在恐惧中度过的。他们不敢在白天露面,只能在夜里活动,收集钱起的罪证。他们找到了被钱起抄家的富户残余,找到了被他迫害的小吏家属,甚至偷偷潜入县衙的库房,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和一本记录着“剥皮名单”的账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上百个人名。

离开保宁县的那天,龙天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笼罩在阴影中的县城,眼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沉痛。

铁证在握:归渤海誓除民贼

回到渤海的路上,龙天策一路沉默。

龙问天知道,祖父不是不愤怒,而是愤怒到了极点,已经化为一种冰冷的决心。

回到秦王府,龙天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次微服私访收集到的证据,整理成册。那是一本厚厚的卷宗,里面有百姓的证词,有受害者的名单,有陈宁和钱起搜刮钱财的账目,甚至还有龙问天偷偷画下的、刑房和人皮的草图。

每一页,都浸透着百姓的血泪;每一笔,都控诉着恶吏的暴行。

“来人,”龙天策将卷宗封好,递给心腹长史,“用八百里加急,送呈陛下!告诉陛下,长宁十三年春,臣龙天策,微服私访大清、保宁二县,所见所闻,罄竹难书!恳请陛下,下旨严惩陈宁、钱起二贼,以谢天下百姓!”

“殿下,需要附上您的奏折吗?”长史问道。

“不必。”龙天策看着窗外的渤海,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些证据,已经足够了。若陛下不准,我龙天策,愿亲自上京,在金銮殿上,为大清县、保宁县的百姓,讨一个公道!”

玉倾城走过来,轻轻为他披上外衣:“殿下,别太操劳了。恶人自有恶报,陈宁和钱起,不会有好下场的。”

龙天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

他知道,收集证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与这两个恶吏,与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势力,展开一场较量。这场较量,或许比平定辽东更凶险,因为它面对的,是藏在大唐盛世之下的毒瘤。

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那些在烙铁下哀嚎的百姓,为了那些被剥皮示众的冤魂,为了他戎马一生所守护的“百姓安宁”,他必须一战。

长宁十三年的春天,渤海的桃花开得正艳,海风带着暖意,吹拂着秦王府的庭院。但龙天策知道,他的“养老生活”,暂时要告一段落了。

属于他的“新篇章”,将不再是渤海的潮起潮落、岁月静好,而是一场剑指恶吏、为百姓讨还公道的硬仗。这场仗,他必须打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