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默默点头,也在思考干爹话里所提到的情况,这在他去往辽东以后一定会遇到。他总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守门员吧。
“你进步的速度太快了,这条路虽然磕磕绊绊,可在其他人看来也是顺风顺水。”
郑树森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讲道:“人这一辈子谁都跳不出名利二字的圈子,但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家都把你当成仕途快车道选手,各个都要学着你,盯着你,你的压力可想而知。”
“身在局中,身不由己。”
李学武也知道干爹说的这些话是实情,可他也跳不出三界外,做不得清道长。
“机关总有一些污浊之气,比如在食堂嘀嘀咕咕领导班子,拿着报纸对时事评头论足,对敏感认识变动展现好奇心。”
他微微摇头好笑地讲道:“却又在民主测评时暴露真实立场。”
“如果你连这些污浊之气都看不过眼,那你以后就同我一样,有的忙喽——”
郑树森也说不好干儿子像他这样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他更寄希望于李学武年轻有魄力,有能力,有精力荡涤这污浊之气。
“我在机关工作这一年倒是也‘学’到了一些皮毛。”
李学武端着茶杯用玩笑似的语气看向干爹讲道:“我听到的,说要在语言艺术上分层次、分策略。”
“对上级要有四分请示方向,三分汇报成果,两分展现思考,一分表白忠心。”
“哈哈哈——”郑树森听了这些话还是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
他当然是又好气又好笑,只觉得这些人都钻进权利的窟窿眼里去了,无可救药。
“对平级呢,要有五分信息交换,三分感情维系,两分利益交换。”
李学武继续讲道:“对下级则是六分明确指令,三分愿景描绘,一分人文关怀。”
“呵——”郑树森轻笑出声,不是嘲讽谁,而是在自省,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有没有如此行为。
“也不知道是谁搞出来的。”李学武好笑地摇了摇头,道:“就像您刚刚说的那样真有人盯着我,还整理出一套进步法则。”
“除了上面那几条,还有什么修炼隐性竞争力,要做到三分钟梳理完三个小时的会议精神精髓,还要掌握不同领导偏好的汇报模板,分文字版、图表版还有口述版。”
“要熟记近五年重要批示关键词,建立同事家族家庭档案库,要包括子女安置、老人休养、配偶调动等等。”
“想进步想疯了吗?”
王淑华见老伴儿听的认真,微微皱眉道:“这机关里要都是这样的干部,那干实事的人岂不是要被挤兑死?”
郑树森没有说话,是因为他在思考,李学武所提出的这些情况绝对不是闲话。
他真正思考的是,市里机关各单位、部门办公室里,是不是也这般功利。
李学武并没有着急回答干妈的愤慨,而是继续将他听来的那套理论介绍了个全。
“有人说做工作要掌握五个黄金窗口期,一是重要领导履新百日,因为领导要展现实力,又不会否定前任。”
“二是重大专项启动前夕,因为需要提前储备关联资源;三是机构变革风声期,他们便可以主动靠拢潜力部门。”
“四是纪监巡查结束后,他们可以填补制度漏洞;五是干部年轻化政策窗口,要抢占年龄优势赛道。”
李学武不顾干爹皱起的越来越深的眉头,继续讲道:“除了这五个黄金窗口,还有编织六维关系网。”
“一个是核心部门联络员,因为他们掌握着决策的动向;第二个是财务人事关键岗,这些人可以加快流程审批。”
“三是临近退休的老前辈,可以获取历史把柄;四是刚参加工作的潜力股,有利于培养嫡系团队。”
“五是上级机关通讯员,可以捕捉政策先机;六是家属社交圈层,便于构建私人情报站。”
李学武的话讲完了,郑树森却是陷入到了沉默,端着茶杯久久没有说话。
他要劝告干儿子在体制的深海中,拒绝做随波逐流的观光客,要成为掌控洋流的潜水艇。既能潜伏在三千公尺下的安全区,可也能随时浮出水面精准打击对手。
只是听了李学武的这些话,他才意识到干儿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绝非偶然。
什么叫高手?
真正的高手,早已将规章制度转化为护身符,把人情世故冶炼成登云梯。
干儿子李学武就是身披无数护身符,脚踏多层登云梯的高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