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
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
1909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
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这是冰川学界的流行说法。那么,气候又是什么的产物呢?
普遍承认的说法是“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变化在大气圈中的反映”。冰冻圈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可以说“气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产物”。
当然,气候的主要部分应该是地圈(包括壳、幔、核)的产物,因为地圈占地球系统总质量的99。9%。冰川与气候的关系紧密,它们同时受地圈变化的制约,人们甚至可以说“冰川和气候同是地圈变化的产物”,冰川期: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广大地区被冰雪覆盖,许多物种如剑齿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种如大熊猫、水杉等只在极少地区存活下来!
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第四纪冰期以后,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时期叫冰后期。此期气候仍有过多次低量级的冷暖波动,如距今4000~6000年期间曾出现的较明显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扩展前进,被称为新冰期。
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的冰川推进出现在16~19世纪至20世纪初,约在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期达到最盛,通称为小冰期也就是明末清初这段时期。
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高海拔地区取冰样或者是南北极去冰样。或者在地质构造层中寻找答案,其研究结果都是以点带面和成语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有异曲同工的特点。
就是只一点带全面的一种现象,推测全球大部分的现象,其中就有片面和主观的因素而且非常大。
林夕看着躺倒的地球仪时候,他心中产生的念头就是如果按照地心是集重者的说法。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地球的引力来自于地心,而地心作为引力的发出点,那么就可以以地心到海平面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球形。这个球可以假设为引力球,在这个球形以上的就是陆地,以下的就是海底。
林夕如果做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地心并不在地球的正中央,而是现在处于偏东南的位置。所以这个地球的引力在整个地球分布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以海平面的分布时的引力球是偏南的,所以南半球多为海洋,北半球多为陆地。而且还有一个广袤的太平洋在地球的一侧。太平洋上的陆地很少也可以为林夕的这个猜想,作为一个佐证。
如果再以这个猜测再向外推一点,那就是南北两极也并不是固定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它是可以移动的。
如果学者所猜测的那些冰川期就是可能因为南北两极的移动。
如果亚欧大陆部分变成了极地就也能产生那种大冰期的现象。
由于南北两极的移动位置,那么地球地壳所面临的引力也与现在不同,某些地方的地方也随着引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也一样能产生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样的特征。
而且由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大部分都生活在欧亚大陆,所以对于其他大陆产生的情况并不了解。
而且人类采集研究的地点全是现在的大陆和南北极,研究的过程是以现在的气候推断远古时代的气候。所以只能是盲人摸象一样的猜测。
如果现在的北极点移到加拿大中部,美国的五大湖地区,而南极点移到南非的那里的话,那么中国的气候就会变为热带和亚热带,那就几乎于上古五帝时期传说的气候重合了。
如果南北极点正如林夕想象的那样变换到这个位置的话,那么代表着地心也可以称作地核,也并不处于地球现在的位置。
地球的引力必然变化,其洋流、风向以及海平面都会有极大的变化。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气候的酷烈变化必然使得无法迁徙的动物大量的灭绝,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好几次生物大灭绝,因为当时的生物没有现在这么高级,不会主动的迁移,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迁移。至于致使大量的食草动物死亡,而食肉动物由于食物不足也大量消亡。
所以现在留存的动物大部分都是能飞会跑可以迁徙的动物,即使不能迁徙的动物,那他们忍耐饥饿和适应恶劣气候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