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必须牢记“说话莫忘看场合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受特定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在另外的场合中说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效果就不一样,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总之,唯有巧妙地利用语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才能与人心灵相约,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
随便地把人家的隐私揭发出来,这样不但有损别人的声望,而且足以显示你为人的卑鄙,因为在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虽说你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许多的消息,但是,不一定可靠,因为在他的另一面或许还有许多非你所熟悉的隐私。所以不要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来宣扬,否则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是非。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切忌谈论别人的隐私,一是不可在谈话中拐弯抹角地窥探别人的隐私,二是不可知道了别人的一点点隐私就到处宣扬,宇宙之大,谈资无所不有,那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草,无一不是谈话的内容。何必非要把他人的隐私当做谈资呢?
对待别人的隐私,要切忌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确凿无误,也许还有许多隐情你不了解。要是你不假思索就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难免颠倒是非。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才后悔不迭,但此时你说出的话已经给周围的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你如果不知内幕,就不可信口雌黄,以免招惹是非。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公司,曾有一个叫洁的女同事已离职,为了补上空位便新招了一个叫王林的女孩。洁的电脑自然也归王林使用。上班没多久,王林便在一天午饭时眉飞色舞地说;”前面那个人蛮有趣的嘛,在电脑里留了很多小
说,好感人哦!不晓得她在哪里下载的……你们要看吗?“午休时间几个同事的邮箱里都收到了一篇”日记体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爱上我的上司王杰,巳经两年。”--不幸的是,女主角名叫洁,而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叫王杰。更不幸的是,这绝,不是小说,王林看不出,同亨却一眼就发觉了。但不幸中的万幸是,王林没有“邮件群发”,王杰不会收到。
大家看宪后面而相觑,拈王林吓坏了。有人拍拍她的肩:“删掉这篇文章吧,以后不要提”叫她不提,可私下里,我们怎么忍得住:“洁怎么那么粗心,走的时候都不’格式化‘硬盘?”“她暗恋了那么久,王杰说不定是知道的,但是不理她,她这明摆着是让这些东西漏出来让王杰难堪嘛!”“也不一定,说不定她在等着有一天可以传到王杰耳朵里,反正他太太也不在上海……”不知道这篇在公司里传来传去的“暗恋日记”我终有没有传到王杰那里,总之王林在王杰手下干得很不开心,半年不到就辞职了。临走前,王林没有忘记把硬盘“格式化”。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隐私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人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隐私,也许你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祸患的幼苗,其不良后果并非你所能预料的。
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宣布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这句话本身就是假话。当我们得到亲戚病重,朋友遭难的不幸消息时,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的假话。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假话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莎士比亚曾说过“谄媚是煽动罪恶之鞭”。也许大家都这样认为,说谎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偶尔还是需要些善意的WWo
高中时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在初中毕业后重考了两次才勉强进入高中,和我同班一年之后,又因好几科不及格而留级。这样一个大家眼中“无可救药”的学生,在十多年后竟成了留美博士,如今则在一所大学里担任教授。
去年我因公出差,和他碰过一次面,两人就聊了好一阵子。如何从一个几乎高中都念不完的留级生,变成一个学有专长的教授,以下这个故事是他告诉我的。
“升高二那年的暑假,当我接到被留级的通知单后,想到重考了两次才进高中,没想到大家都升级了,只有我还要留在一年级,我更是自暴自弃。每天只想到操场上打篮球,功课比第一年还差。眼看就瀕临退学的门
槛,但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有一天下午我逃课去打篮球时,场上有个年轻人要找我玩球,我和他激战了半小时,直到休息时才发现,原来他是我的生物老师。真惭愧,开学一个月了我都没上过生物课。不过自从这次以后,每次生物课我都不敢再’逃‘了。
“接下来在一次实验裸下课前,老师竟在班上宣布说我所写的实验报告很有创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再继续努力之后必将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刚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因为我的报告几乎一半以上是秒的,里面的实验步骤我也都按照规矩做。可是老师说得那么诚恳,一点也不像是在开玩笑。
“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念书,不但生物成绩领先其他同学,其o他科目也渐有起色,高中毕业时我若考不上大学,就要去找工作了,结果我不但榜上有名,而且还是我的第一志愿--师大生物系。我心里一直;?艮感谢那位老师,就在谢师宴上我问他,到底那次我的报告有何特点?为什么老师要对我大力表扬。呢?
“这但■年轻的老师缓缓地说:’正如你所说,那份报告如果认真评起分来,只怕连50分也不该给。但我也只是想试试,善意的谎言是否对你更有帮助,如今看你的成就,证明我当初那样做并没有错。,听完他的话,连我自己也傻了。也领悟到了--善意的谎言比单纯的鼓励效果更大。”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希望,适度编一些谎言的时候,谎言就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了。
化解矛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家茶具店里来了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营业員接连给地拿了好几套茶具,她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好,营业员因顾客太多不得不照应别的顾客。这位女顾客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就沉下脸来,大声指责说:“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没看见我先来的吗?快让我先买,我还有急事!”
这时,营业员安排好其他願客后说:“请您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您服务不周到,让您久等了。‘’营业员的态度和话语真诚而議让,那位女顾客很受感动,几分钟之内就买了一套走了。
火气遇上和气,从而引起对方的心理变化,自然就会降温熄火。这位营业员就是靠柔和的语言打动了过分挑剔的顾客,而成交了一笔生意。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一天上午,在某饭店,有一位美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我刚才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
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形,经理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美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我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就领您去。”
早在美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当美国人离开经理室后,经理就把换下的鞋悄悄史给一位服务员说:“这双鞋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们从医务室回来以前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结果果如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美国人也完全冷静下来,随后-同回到经理室。经理说:“没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茶吧!”
美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了才致打滑。”
这位美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便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您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于是,愉快地据手后,美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经理送他出门时说:‘’请您将这件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美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从:此,只要这个美国人到某市,必定住进这家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