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学哪些事儿 后卫 > 第25章 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第2页)

第25章 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第2页)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四、功利性科研:先“活下去”再说理想

林舟从南京大学回到江城大学后,很快就面临着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在两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就要被调去行政岗位。可当时他手里只有一篇《文艺研究》的论文和一个教育部课题,距离评副教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时间,林舟很纠结。他一直想做关于“民国时期通俗文学传播”的研究,这个方向虽然冷门,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可他知道,这个方向的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职称评审的要求。而当时学术界的热点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还容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了他的纠结,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可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谈以后的研究。”张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读博时,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职做家教;想起刚入职时,因为没有核心论文,连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学术孤儿来说,没有资格谈纯粹的理想,先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硬道理。

于是,林舟暂时放下了自己喜欢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这个热点方向上。他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会去各大文学网站收集数据。有一次,为了研究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平台上“潜水”,还加入了十几个读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问卷。

很快,他就写出了一篇关于“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偏好与批评导向”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论文发给了之前认识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李老师。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说论文的选题很贴合当下的学术热点,数据也很翔实,只是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加强。林舟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又补充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还引用了几位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月后,这篇论文顺利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可没想到,这篇论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一次,在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教文艺理论的赵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专挑热点写论文,这样的研究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投机取巧。”虽然赵老师没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赵老师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些同事私下里议论,说他“急功近利”“没有学术操守”。

林舟心里很委屈,他不是不知道热点研究可能缺乏长远的学术价值,可他有自己的苦衷。有一次,他在走廊里遇到赵老师,赵老师又旁敲侧击地说:“小林啊,做学术还是要沉下心来,不要只想着走捷径。”林舟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赵老师,我知道您说的有道理。可我现在要评职称,要养家糊口,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沉下心来做长期研究呢?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论文不好,那您可以指出具体的问题,我会虚心接受。但如果只是因为我做的是热点研究就否定我的努力,我不能认同。”赵老师没想到林舟会反驳,愣了一下,然后哼了一声就走了。

这件事让林舟明白,在学术圈里,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你指手画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功利性科研不丢人,只要不违背学术道德,不抄袭、不造假,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存问题,就是值得肯定的。后来,林舟又陆续发表了三篇关于新媒体文学研究的核心论文,还顺利主持了一个省级课题。在职称评审时,他的材料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评上了副教授。

评上副教授的那天,林舟给自己买了一瓶红酒,独自在家喝了起来。他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想起那些非议和质疑,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暂时“活”下来了,以后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在学术雨林里,有时候需要暂时放下理想,学会适应环境,才能有机会实现长远的目标。

五、有底线的任劳任怨:学会对无理要求说“不”

评上副教授后,林舟在学院里的地位稍微稳定了一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院里的一些老教师开始把各种杂事交给她做,比如帮他们整理教学资料、替他们监考、甚至帮他们写年终总结。起初,林舟觉得自己是年轻人,多做点事也没什么,还能和同事们处好关系,所以不管是谁找他帮忙,他都会答应。

可没想到,他的“任劳任怨”却让一些人得寸进尺。有一次,教古代汉语的孙老师找到他,让他帮忙写一个关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申报书,还说这个申报书很紧急,让他三天内完成。林舟当时正在忙着修改一篇重要的论文,还要准备下周的课程,但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答应下来。那段时间,林舟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白天上课、改作业,晚上就熬夜写申报书。可当他把写好的申报书交给孙老师时,孙老师只是随便翻了几页,就说:“你这写的什么啊,一点都不符合要求,我还是自己写吧。”林舟看着孙老师把他熬夜写的申报书扔在一边,心里又生气又委屈。

还有一次,学院要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系主任李教授让林舟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包括联系参会学者、安排住宿、准备会议材料等。本来这些工作已经够忙了,可王老师又找到他,让他帮忙给参会的几位“大佬”准备礼物,还特意叮嘱要选贵一点的,说是“为了学院的形象”。林舟算了一下,买礼物需要花两千多块钱,可学院并没有给这笔经费。他找到王老师,说经费的问题不好解决,可王老师却说:“你先垫上,以后再找学院报销。”林舟知道,学院的报销流程很复杂,这笔钱很可能最后报不下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这件事让林舟意识到,一味的任劳任怨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甚至会得寸进尺。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会有底线地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

没过多久,孙老师又找到林舟,让他帮忙批改古代汉语的期末试卷。林舟想起上次写申报书的事,便笑着说:“孙老师,真不好意思,我这段时间要忙着准备研究生的课程,还要修改论文,实在没时间帮您批改试卷。您可以找学院的研究生帮忙,他们应该有时间。”孙老师没想到林舟会拒绝,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说:“不就是让你改几份试卷吗?至于这么推脱吗?”林舟依旧笑着说:“孙老师,我真的是没时间,不是推脱。如果我有时间,肯定会帮您的。”孙老师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虽然拒绝了孙老师,但林舟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怕影响和同事的关系。可没想到,从那以后,反而很少有人再随便找他帮忙做杂事了。有一次,张老师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你早就该这样了。之前那些人就是看你好说话,才总把杂事推给你。你现在学会拒绝,他们反而会尊重你。”林舟点点头,他知道,在学术圈这个复杂的环境里,既要学会与人相处,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尽力去帮忙;但对于那些无理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要学会勇敢地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

六、与人为善:善良是最珍贵的“通行证”

虽然在学术圈里经历了很多挫折和非议,但林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与人为善的性格。他相信,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在学术雨林里最珍贵的“通行证”。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有一个叫李娜的博士生,因为家里出了点事,耽误了论文的写作进度,眼看就要延期毕业。李娜每天都很焦虑,经常在组会上偷偷哭。林舟看在眼里,主动找李娜聊天,还把自己写论文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她。他帮李娜梳理论文的研究框架,指出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还陪她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在林舟的帮助下,李娜的论文进度很快就赶了上来,最后顺利毕业了。毕业那天,李娜抱着林舟哭着说:“林哥,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回到江城大学后,林舟也经常帮助身边的年轻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叫王浩的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对课题申报流程不太熟悉,林舟就把自己申报课题的经验详细地告诉了他,还帮他修改申报书。王浩的课题最后顺利获批,他特意请林舟吃饭,说:“林老师,您真是个好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尽管开口。”

还有一次,林舟带的一个本科生想报考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可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复试。林舟就给周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复试的相关情况,还把本科生的论文发给周教授,请他帮忙指导。周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给本科生打了电话,告诉她复试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这个本科生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开学前,她特意给林舟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良师益友,恩重如山”。

林舟的善良也得到了回报。有一次,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一个重要的文献资料,可他在江城大学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之前帮助过的李娜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说她在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份资料,已经扫描好发给了他。林舟收到资料后,心里特别感动。他知道,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小善举,如今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还有一次,林舟在评教授职称时,因为一个评审专家对他的研究方向不太了解,提出了一些质疑。正当他担心评审结果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主动给评审专家打了电话,介绍了林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潜力。最后,林舟顺利评上了教授。后来他才知道,刘教授之所以会帮他,是因为之前刘教授来江城大学做讲座时,林舟帮他安排了住宿和行程,还主动帮他整理了讲座的录音和笔记。刘教授说:“林舟是个踏实、善良的年轻人,他的努力和才华值得肯定,我只是帮他说句公道话而已。”

如今的林舟,已经从一个迷茫的学术孤儿,成长为一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每当有人问他在学术圈里取得成功的秘诀时,他都会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学会了适应学术雨林的法则,既要努力拼搏,也要保持善良。在学术圈里,人脉和资源很重要,但最珍贵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窗外的梧桐叶又绿了,林舟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匆匆走过的学生,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在学术雨林里的探索之路还没有结束,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善良和努力,就一定能在这片雨林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学术孤儿,在这片雨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