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学哪些事儿 后卫 > 第21章 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第2页)

第21章 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第2页)

“有次鑫源玻璃的窑炉出了问题,成品率从九成掉到三成,王总都快哭了。”程院长咬了口饺子,笑着说,“我们带着团队测了三天窑温,最后发现是辊道速度不均匀。调整之后,成品率第二天就上去了,王总非要给我们发奖金,我没要,咱们搞研究院,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帮他们把产业做起来。”

我看着程院长黝黑的脸,心里满是敬佩。以前在学校,他总是穿得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现在他常穿休闲装,皮肤晒得黝黑,手上还沾着淡淡的机油味,可眼里的光却更亮了。

四、见证:菜地里的研究院

2014年7月的调研,是我们几个老部下盼了好久的事。车刚到研究院门口,就看到程院长在门口等。他穿着浅蓝色衬衫,袖子挽到胳膊肘,裤腿上还沾着点泥土,看到我们,笑着迎上来:“来得正好,食堂刚炖好冬瓜汤,用的是院子里种的冬瓜,你们尝尝。”

研究院比我想象中更热闹。两栋大楼并排而立,米白色的办公楼上挂着“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的金属牌匾,阳光下闪着光;旁边浅灰色的专家楼里,不时有穿着白大褂的人进出。

程院长先带我们去了一楼的成果展示大厅。墙上挂着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图,从2009年签约到2012年检测平台建成,再到2013年承接第一个国家课题,每一个节点都贴着照片。玻璃展柜里摆满了样品:超白光伏玻璃像水晶一样透亮,防火玻璃能看到里面的特殊夹层,还有用来做手机屏幕的超薄玻璃,薄得能弯曲。

“这是咱们去年帮光明玻璃研发的超白光伏玻璃,透光率达到92%,以前国内只能靠进口。”程院长拿起一块玻璃递给小王,“现在光明玻璃给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供货,订单排到后年了。”

小王拿着玻璃,眼睛瞪得溜圆:“程院长,这也太厉害了吧!我以前只在实验室见过这么好的玻璃。”

二楼的实验室里,几个年轻人正在操作检测设备。看到程院长,他们都笑着打招呼:“程院长,您回来啦!”程院长跟我们介绍:“这几个都是学校过来的研究生,还有三个是沙河本地招的技术员。咱们团队现在有30多个人,都是能扛事的。”

从办公楼出来,院子里的景象让我们都愣住了,没有精心打理的草坪,反而开辟了四块菜地,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绿油油的藤蔓顺着竹竿往上爬,旁边的小围栏里,十几只鸡鸭鹅正悠闲地啄食,角落里的猪圈里,两头肥猪看到程院长,哼哼着凑了过来。

“程院长,您这研究院怎么还种上菜、养上猪了?”老周忍不住问。

程院长挽起裤腿,走到菜地边,摘了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擦了擦递给我:“尝尝,没打农药,甜得很。刚开始有人说,搞科研的种菜地,不像样子。我跟他们说,研究院不是象牙塔,得接地气。咱们在这待着,不光要帮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自己也得能扎根。种点蔬菜,既能改善伙食,也能让大家忙完工作后放松放松,多好。”

他说着,拿起墙角的饲料桶,给猪添饲料。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看着他熟练的动作,突然觉得,这样的研究院,比任何高楼大厦都更有生命力。

中午在食堂吃饭,冬瓜汤、炒茄子、炖鸡肉,都是院子里产的,味道格外香。程院长跟我们聊起研究院的运营:“现在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上个月帮红星玻璃搞了个员工培训班,教他们玻璃检测技术。他们老板说,员工技术上去了,废品率降了五个百分点,一年能省上百万。”

“您在这待这么久,嫂子没意见吗?”小李小声问。

程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刚开始她总说我傻,放着家里舒服的日子不过,跑到沙河来遭罪。后来她来这待了几天,看到研究院的样子,看到王总他们感谢的眼神,就懂了。现在她每个月来一次,帮着食堂包饺子,跟大家处得跟一家人似的。”

下午时分,阳光正好,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前往鑫源玻璃厂。一进厂门,就看到王总面带微笑地迎了上来,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生产线。

走进生产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耳边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崭新的设备整齐地排列着,它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仿佛在展示着鑫源玻璃厂的高效与先进。一块块透亮的玻璃如流水般从生产线上滑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王总兴奋地指着生产线,向我们介绍道:“以前咱们厂的玻璃质量一般,只能卖到三块钱一平方。但现在,有了程院长和研究院的帮助,我们成功研发出了这种超白玻璃,它的品质非常高,能卖到三十块一平方呢!”

王总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程院长和研究院的感激之情,他激动地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技术指导,就没有鑫源玻璃的今天。去年,我们厂的产值翻了二倍多,还招收了五十多个工人,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好了。”

看着眼前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场景,听着王总的讲述,我们都为鑫源玻璃厂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离开玻璃厂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王总握着程院长的手,久久没松开:“程院长,以后还得靠您多指点!”

程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一起努力,把沙河的玻璃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五、传承:燎原的星火

从沙河回来后,我们几个老部下连夜写了调研报告,把沙河研究院的经验总结为“接地气、办实事、共发展”九个字。没过多久,学校决定成立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要在全国推广沙河模式。

我参与了后续异地机构的筹备工作。每次开会,大家都会提到程院长和沙河研究院。“要像程院长那样,扎根地方,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得找有经验、有人脉的老骨干当负责人,他们能沉下心做事。”

后来,学校陆续在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建了20多个异地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分中心。负责人大多是学校的老科技骨干,有的甚至跟程院长一样,退休后主动请缨去异地机构工作。

有次我去江苏的新材料研究院调研,负责人是退休的张教授。他带着我参观实验室,跟我说:“我跟程院长学的,搞异地研究院,不能摆高校的架子。上个月我们帮当地一家企业解决了复合材料的成型问题,企业老板非要请我们吃饭,我跟他说,不用吃饭,你们把产品做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看着这些异地机构一个个做出成绩,我总会想起程院长在沙河研究院菜地里的样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政产学研不是一句空话,只要高校愿意放下身段,地方愿意全力支持,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就能把技术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前年春天,我去邢台出差,又去了趟研究院。办公楼旁边新建了一栋实验楼,成果厅里的样品又多了不少,院子里的菜地还是那么绿油油的,只是多了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在打理。

程院长早已经退休了,但还被研究院特聘为顾问,偶尔来看看。那天我在院子里碰到他,他正跟几个年轻人聊玻璃的新配方,阳光洒在他银白色的头发上,格外温暖。

“小鹿,好久不见。”他笑着跟我打招呼,“你看,现在你们年轻人都能挑大梁了,我也能放心了。”

“程院长,您这一辈子,值了。”我由衷地说。

他摇摇头,指着远处的玻璃厂:“不是我值了,是咱们做的这事值了。你看那些窑火,以前烧的是普通玻璃,现在烧的是高科技产品,烧的是老百姓的好日子。这才是咱们搞科研的意义。”

离开研究院时,车窗外的玻璃窑烟囱依旧冒着烟,只是这烟里,带着技术的温度,带着希望的力量。我想起2009年签约那天,程院长说要让沙河的窑火烧得更旺,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有些故事,需要有人见证;有些初心,需要有人坚守。而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合作的历程,更是一群人用行动诠释的初心与担当。这初心,像沙河的窑火一样,永远炽热;这担当,像燎原的星火一样,正在全国蔓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