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学哪些事情可以加学分 > 第18章 象牙塔下的齿轮与风(第2页)

第18章 象牙塔下的齿轮与风(第2页)

张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听筒线,眉头拧得更紧了:“老陈,评审有规矩,得按质量来,我不能……”

“哎呀,什么规矩不规矩的,”对方打断他,“咱们都是老朋友了,以后还有项目要合作呢。再说周院士去年还帮你侄子解决了工作,你这点忙都不帮?放心,我不是让你瞎打分,就是多看看他的创新点,别漏了亮点。”

张教授沉默了几秒,眼神掠过桌上那本写着“李”字的材料,语气软了下来:“行,我知道了,我会仔细看的。”

挂了电话,张教授对着空气叹了口气,转身时看见林舟局促的表情,尴尬地笑了笑:“让你见笑了,都是老同事,抹不开面子。”

“张教授,这……这样的情况很多吗?”林舟犹豫着问。

张教授坐在椅子上,拿起那本“李”字材料翻了两页,又放下,像是在斟酌措辞:“怎么说呢,每年评审都少不了。有的是老领导打招呼,有的是合作单位求关照,还有的是学生托老师来说情。去年更离谱,有个专家直接把自己学生的项目分给我评,还特意打电话说‘这孩子不容易,多给点机会’,你说我能怎么办?”

他顿了顿,手指敲了敲桌面:“我刚退休那年,评重点项目,有个申请人的研究方向特别偏,但申请书做得扎实,预实验数据也漂亮。结果评审会上,有位老专家突然说‘这个方向没前景,不如支持更成熟的领域’,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成熟领域’的申请人,是他带过的博士生。最后那个偏门项目没中,听说申请人后来就转行了,多可惜。”

林舟听得心里发沉,原来自己担心的不只是评审时间不够,还有这些看不见的人情关系。他想起江晓当年的项目,会不会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落选?

“不过你也别太灰心,”张教授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拿起他的申请书,“真正好的项目,就算有人情干扰,也不会被完全埋没。你这份申请书,我先看看,咱们只说学术,不说别的。”

张教授戴上老花镜,逐页翻看起来。他看得很慢,手指在纸上轻轻划过,遇到重点内容就停下来,嘴里念念有词。林舟坐在旁边,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生怕听到不好的评价。

“思路是好的,”张教授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抬起头,“研究方案也具体,预实验数据也扎实,尤其是你提出的‘原位表征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这个方法很新颖,能解决现有研究的痛点。但是——”

他话锋一转,指着第23页的“预期成果”栏:“你这里写‘发表SCI论文3-5篇,其中TOP期刊2篇’,太冒进了。青年项目周期只有三年,凝聚态物理的实验周期长,能发表2-3篇高质量论文就不错了,写得太多,反而会让评审专家觉得你不切实际。”

林舟连忙拿出笔记录:“您说得对,我当时就是想突出成果,没想到会适得其反。”

“还有这里,”张教授又指向“研究基础”栏,“你只列了自己发表的论文,没提你所在团队的平台优势。你们系的那个‘低维材料实验室’,不是有台原位透射电镜吗?把这个加上,能体现你的实验条件,评审专家会更认可。”

他拿起桌上的“李”字材料,对比着说:“你看这个李哲的,研究基础很弱,只发过两篇三区论文,却敢写‘预期发表4篇TOP期刊’,明显不切实际。但因为有老陈打招呼,我至少得花双倍时间看他的材料,生怕漏了什么‘亮点’,反而挤了你们这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的时间。”

林舟沉默着点头,突然明白为什么评审专家会没时间细看——一部分时间,都花在应付这些人情项目上了。

“对了,”张教授突然想起什么,“昨天还有个年轻专家跟我吐槽,说他收到了十几条求情信息,有同学发的,有以前同事发的,还有领导转过来的。他说有时候评完项目,晚上都睡不着,怕漏了好项目,又怕得罪人。”

“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仔细评呢?”林舟问。

张教授笑了笑,指了指书架上的一排证书:“我教了四十多年书,带过的学生里,有当院士的,也有转行进企业的,但最让我骄傲的,是有个学生当年拿了青年项目,后来研究出了新型储能材料,现在已经产业化了,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要是因为人情把好项目刷了,不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那些真正想做科研的年轻人。”

从张教授家出来时,阳光正好,家属区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林舟看着手里修改后的申请书,心里却没了之前的焦虑,反而多了些平静。他想起张教授说的“真正好的项目不会被埋没”,想起江晓带学生做的那些兴趣实验,突然觉得,就算这次没中,至少自己努力过,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申报截止那天,林舟把修改好的申请书打印出来,仔细装订好,送到了科发院。王科长接过材料,笑着说:“这次格式很规范,应该没问题。小林啊,别太紧张,尽人事听天命,就算没中,下次再来嘛。”

林舟点点头,转身走出科发院。走廊里遇到江晓,她正带着几个学生往实验室走,学生们手里拿着烧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什么,脸上满是兴奋。

“交完了?”江晓问。

“嗯,”林舟笑了笑,“谢谢你和张教授。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认了。”

“这就对了,”江晓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了,昨天有个做光电材料的企业联系我,说想看看我们学生做的那个荧光材料,要是合适,可能会合作开发。你看,有时候不追着项目跑,反而能有意外收获。”

林舟看着江晓和学生们的背影,突然觉得,象牙塔里的科研生态,就像一棵大树,有的人拼命往高处爬,想争夺更多阳光;有的人则愿意待在树荫下,用心培育身边的小草。没有哪种选择更好,重要的是,别在追逐的过程中,忘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

评审结果公布那天,林舟没中。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手机上的公示名单,李哲的名字赫然在列。心里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释然。他打开电脑,开始修改之前写的一篇论文,打算投给一个专业期刊。

这时,微信收到一条消息,是张教授发来的:“小林,你的项目我评了‘优先资助’,但最后因为名额有限被刷下来了。那个李哲的项目,评审会上有三位专家为他说话,最后还是占了名额。别灰心,我把你的申请书推荐给了一位做产业转化的朋友,他对你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有空可以聊聊。”

林舟看着消息,突然笑了。他想起张教授书房里那本夹着便签的“李”字材料,想起老陈的电话,想起江晓当年的遗憾,突然明白,科研生态里的人情关系,就像空气中的尘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像张教授那样,在规则和人情之间坚守底线,像江晓那样,在功利之外寻找意义,像自己这样,在挫折之后依然不想放弃。

窗外的蝉鸣依旧,但这次听起来,不再像抱怨,反而像一首轻快的歌。他想起自己刚入职时,导师跟他说的一句话:“科研就像种地,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你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也许,大学真正的科研生态,不应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应该是一片广阔的田野,让每一粒有潜力的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最终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而他们这些在象牙塔里坚守的人,既是齿轮,也是风,既被体制推动着前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吹向更自由的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