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就是打钱粮,这个道理司马懿懂,以前他还疑惑为什么蜀军一直不缺钱,仗能一直打下去。现在终于知道原因了。既然蜀国没有破产之虞,那自己就无需枉做小人了。要知道,他如果真的劝谏皇帝成功,执行那项租地政策,自己一定被天下人唾骂,甚至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见司马懿终于肯放弃了那个租地计划,刘厚又道:“虽然说我们不能像地主那样租地给百姓,不过也不能太便宜他们。如果人人都能那么轻易得到田地,那么谁还愿意当兵。当兵不当兵又有什么区别?朕有几个想法,大家一起参详一下,看看到底可行不可行。”
听了几位谋士七嘴八舌的谈论,刘厚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他后世的一些经验,逐渐完善出六条意见:“其一,各地的地方官仍然要对治下百姓登记造册、编户齐民,丈量田亩,厘清赋税,同时将所有无主荒地收归国有。
其二,以后原本有地的人,仍然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收税。其三,那些本来没有地的流民,官府可以安排一些荒田给他们耕种,但是收税标准变成十税一,一直到他们耕种够十年,那块地才能属于他。
其四,官府给了地这些流民耕种,这些流民就有义务出来保家卫国。所以让这些流民每十户人家,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壮丁参军。而出了人参军的人家,因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劳动力,所以,其他九家要帮他们打理田地,直到该名士兵退伍。
如果该士兵牺牲,则他们要一直帮下去,直到他们的父母去世,子女成年。其五,士兵一旦应~召入伍,官府就给他们家送二十亩地,而且免赋税十年。
其六,伤残和牺牲的士兵,就按上面说的加倍抚恤,也即是每个牺牲士兵的家人都会分到一百亩田地,而且这块地可以免交赋税五十年,而残疾的士兵退伍后,则可以得到五十亩田地,免赋税三十年。”
刘厚这六策一出,当兵的和不当兵的流民的待遇就拉开了一大截。而且当兵后有伤残的、牺牲的,将得到天价的赔偿与抚恤。这么优厚的条件,刘厚不信还吸引不了人来当兵。
几人对小皇帝的这几策展开了讨论,最后才发现,小皇帝这几个策略都很好,基本上不用怎么改动,于是纷纷称赞皇帝圣明。刘厚也很满意,讨论了那么久,终于解决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于是,刘厚让大家赶快将注意力回到眼前这场战争上来。君臣几人也够奇葩的,身处战场前线,己方还刚吃了大亏,几人竟然不去商量怎么去破敌,而是商议国计民生问题,简直是离题离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从他们那么从容的表现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蜀国君臣并没有将这样的一座城池看在眼里。以蜀军今时今日的手段,要破这样的一座城池,不说易如反掌,但也没什么难度。关键是要商量一个省力、省时间,少伤亡的最佳方案而已。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斜面
君臣几人又商量了一个时辰,中途还顺便吃了顿晚饭,终于商量出一个新的进攻方案。第二天开始,蜀军偃旗息鼓,不再进行攻城。城里一些无知的魏国士兵高兴了起来,以为蜀军吃了个大亏,胆怯了,不敢再来攻城了。
曹休等一干将领当然不是那种无知的人,他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平静,等待他们的攻势就越是雷霆万钧。他们一点也不敢放松,日夜派出人手在城墙上巡逻备战。
与城内魏军的紧张气氛不同,城外蜀军的气氛简直可以说是轻松愉快。大部分士兵在休整,毕竟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人还是需要休息一下的,不过也有些人没得休息。没得休息忙碌着的人主要是工匠,士兵则轮流被派出去协助他们伐树、搬运木料。
这一次,他们要做的是三个庞然大物——三个超级大的斜面。这个大斜面倾斜度约三十度,最高处刚好有城墙那么高,斜面上铺上约两丈宽的木板。这个大斜面的下面还加装了无数个宽幅轮子,使得每个轮子对地面的压强减少,而不至于因这个物体太重陷入土地里。由于有轴承将摩擦力减少,使得这东西虽然笨重,但是却很容易被推动。
只要将这些大斜面推到城墙边上,士兵们就可以从斜面的木板上一口气跑上城墙,这东西可比云梯好用多了。其实这种攻城器械就相当于简易的攻城塔,古代就有类似的攻城器械,只不过刘厚将之简化成一个大斜面而已。
这种器械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士兵源源不断地冲上城墙,继而和城墙上的守军拼消耗。这种器械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守城方居高临下的优势,创造出与守军相对公平的战斗地形。缺点是行动缓慢、制造麻烦,而且怕火。
不过这些缺点对于蜀军来说都不算个事。这个器械结构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用木材搭个架子而已,只要木材足够粗大,多做点三角形结构,这样的斜面就足够牢固,可以同时供几百人踩踏上去。
所谓的制造麻烦是指使用的木料比较多,这是由于体制巨大导致的。但是,蜀军人数众多,刘厚只要轮流派出一小部分人去伐木就足够使用了,大部分人还是可以休整的。人多力量大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电动工具,但是用人海战术,一样可以让建筑速度变得非常迅速,只是三天时间,汝南城外就竖起了三个大斜面。
第四天一大早,进攻开始了,这次还是克秋杀部队先发,不过进攻的地点不是四个城门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城池西北角的一段城墙。通过空中侦察,蜀军已经知道,这一段城墙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关键是,这段城墙的后面没有瓮城,而城墙外面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很适合大斜面行进。
克秋杀很快就将这段城墙上的魏军消灭,热气球部队和愤怒的小鸟部队接力压制性轰炸周围,使得魏军无法及时登上这段城墙,补充这里的防守力量。无数蜀国士兵推着三个巨大的斜面开始小跑起来。
本来是十分笨重,移动不便的庞然大物,因为用了轴承这一革命性的技术而变得很容易推动,加上下面负责推动的士兵有几百人,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所以,这些斜面移动的速度很快。
至于怕火攻的缺点,刘厚根本没有去考虑,因为这段城墙上已经基本上没有活人了,这个时候还有谁能发动火攻?三个大斜面很快就被推到城墙边,搭在城墙上。
最先上去的是几个工匠和保护他们的藤甲兵。工匠三下五除二,迅速对斜面的高度进行微调,其实主要就是用木板加加减减,使得斜面刚好平齐城墙上的女墙,同时在女墙上还搭了一块木板到城墙上,这样就可以让士兵从斜面直接跨到女墙上,然后顺着那块木板半跑半滑溜到城墙上。
工匠的动作很迅速,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安装工作,后面早就等得不耐烦的藤甲兵一涌而上,蜂拥上城墙。当然,在这之前,愤怒的小鸟和热气球很配合地停止了轰炸,为他们的“登陆”城墙腾出地来。
藤甲兵上了城墙后,分开两队,向着两边,一路杀将过去。魏军慌忙上来阻挡,可是,藤甲兵刀枪不入,魏军如何阻挡得住。尤其是这些藤甲兵不止是藤甲兵,他们腰间都挂着霹雳雷,前排的藤甲兵用刀和敌人砍杀,如果敌人阵型太密集,一时难以冲击得动,后排的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