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灰鹰”正用激光为“阿帕奇”指示地下弹药库的通风口。
当爆炸声震得吊灯摇晃,耳机里传来通报。
“‘影子’发现机库东侧重机枪阵地,坐标已共享至阿帕奇编队。”
五点十五分,美军机降部队控制跑道两端塔台后,开始沿地下通道推进。
此时“灰鹰”与“影子”的协同进入关键阶段。
“灰鹰”发现基地外拉卡部队的增援车队,立即引导“影子”抵近侦察。
3分钟后,影子确认其搭载的是防空导弹系统。
灰鹰数据链将参数传给沙漠中的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立刻按照数据进行打击——这正是两种无人机“远距预警+近距识别”的典型配合。
然而,虽然远程炮火造成了拉卡防空部队的损伤,但他们已经锁定了美军的直升机群。
伴随着山毛榉防空导弹的发射,拉卡警卫部队防空兵的反击也同时发动。
十几名士兵使用单兵防空导弹,同时对直升机群发动袭击。
一边是雷达锁定的山毛榉,一边是红外引导的‘针’,直升机群陷入选择哪种诱饵弹的混乱之中。
短短的三分钟,六架“黑鹰”先后被防空导弹击中。
“拉卡警卫部队反扑猛烈,请求支援!”
前方突击队大声呼喊着,希望得到空中支援。
然而,空中突击机群自身难保,更别说掩护地面部队了。
美军的高科技战斗,瞬间被打回原形。
……
当混战持续半小时后,美军的援军抵达战场。
82空降师的降落伞绽放在空军基地周边,人数处于劣势的拉卡警卫部队开始展现出颓势,逐渐向基地深入撤退。
这个时候,美军重新找到了战斗的节奏。
“灰鹰”用红外相机捕捉到拉卡部队的隐蔽掩体,引导“影子”投掷烟雾弹标记位置。
伞降部队落地后,直接依据无人机提供的实时地图发起冲锋。
七点整。“灰鹰”仍在高空盘旋,将最后一批负隅顽抗者的位置传给清剿部队。
“影子”则在低空巡航,用红外成像确认每个火力点是否彻底沉寂。
Eq-4b开始逐步收缩干扰范围,只保留对利雅得方向的警戒频段压制。
当新一批ch-47运送弹药抵达时,指挥频道里响起喝彩。
“我们赢了!大局已定!”
与此同时,一直关注这场行动的五角大楼的美军高层同时起身鼓掌。
“我们成功的实施了一场历史性的战役!”
“我们已切断了近十万拉卡政府军的后勤补给线。这是继仁川登陆后,又一场伟大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