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恽略略沉吟了一下说:“好吧,反正今后也闲来无事,黄门郎和各位不要嫌弃打扰才是。”
众人此时也没有听懂杨恽话里的意思,张猛实在是没想到能请得动杨恽,知道这是苟参和杨恽熟悉,杨恽能去赴宴,那是给苟参的面子,但无论如何,杨恽能去就是好。
于是张猛非常高兴,叫了家人前面禀报准备,自己带路,一会就到了府中。
张猛的夫人早早的到了大门口迎接杨恽和苟参几个,看到了安然无恙的张珂,自然是抱头痛哭,朱博几个安慰几句,然后众人进到屋里,酒宴设好,众人都让杨恽坐了西席。
【“决事如流,应物如响”,如流,像流水一样爽利而自然,如响,像回声一样迅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事物的决断和对外界情况的反应都极其迅速,出自唐·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序》】
第 136 章 庶民
此时西面为尊,杨恽推辞不过,然后又让苟参挨着自己坐下,苟参只有照办,接着是甘延寿、朱博,张猛在末席作陪。
众人坐定,张猛的女儿张珂来到席间为苟参敬酒,苟参急忙肃穆喝了,再也没有昨日张珂见到的那个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潇洒如意的神情。
接着张珂又敬杨恽和朱博甘延寿,待到张珂退下,苟参就问张坎的伤势如何。
张猛皱眉说:“皮外之伤,实在不算什么,有劳县令过问,这小子太过娇惯了。”
苟参说:“黄门郎不要这样说,俗语有曰,伤筋动骨须得休息百日方可,任何人经过昨日之事,心里都是有阴影的,小公子得安静疗养。”
几人说了几句,杨恽就问苟参昨夜情形,苟参就大致说了碰到焦延寿的事情,杨恽皱眉说:“焦延寿,当世活神仙也!他真的说京方活不过四十一岁?”
“是啊,苟参远处僻壤,对京方不甚了解,不知京方果真是三十岁才入士与否?”
朱博点头说:“不是三十岁,是三十三岁!”
张猛摇头说:“京方举止有度,素来为人刚直寡言,我看不是短命之辈。”
大家都知道张猛是在说宽心话,焦延寿救了他的女儿,张猛自然对京方爱屋及乌,可是焦延寿的话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他不会拿自己徒弟的性命当玩笑。
众人附和了张猛几句,朱博转身问苟参:“那个叫韦焉的,以一人之力举手投足间连杀四个匈奴人,倒是非常了得。”
苟参说:“匈奴人的尸首,某却只见了一个,其余的,应该是被野兽叼走了,这一个的首级却在车里放着,只是面目全非,还有一张弓,是为证据。”
甘延寿一听,就说:“能不能让某看看匈奴人的弓箭?”
“有何不可?”
苟参说着,张猛就叫人将弓箭取来。
张猛本来想说要人将匈奴人头也带来的,可是觉得此时说不太好,酒宴之中提着人头有些大煞风景,再者他觉得苟参将匈奴人的头颅带着,恐怕是有别的用意。
甘延寿手抚摸着弓身说:“匈奴人的弓果然和大汉有所不同,弓身更为坚韧,这箭矢的羽毛也很丰满,但不是太多。”
苟参听了就问:“参请教期门郎,这弓身坚韧可以理解,这箭羽分量的多寡,和箭的质量又有什么关系?”
甘延寿就解释说:“箭羽的羽毛多了,箭矢分量就沉重,那么射程就不远,而羽毛少,则稳定性就差,准头就要偏却,所以一支箭的好与坏和羽毛的多寡关系颇深。”
苟参听了点头,甘延寿说着就将那张弓拉了个圆,苟参一看,暗自和自己比较了一下,觉得好像甘延寿比自己的臂力还强。
张猛这时就皱眉:“这羌人和匈奴共同的对付我这个郎官,倒是让我怎么都想不通,还有那个韦焉,我更是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实在是稀里糊涂的很。”
苟参听了沉默,朱博就说:“无风不起浪,匈奴人自是不消细说了,以豺狼之心意图灭我大汉,天必惩之!如今羌人也来凑热闹,难道是和匈奴人联合起来了?”
虽然很想知道张猛的爷爷张骞到底是怎么得罪了韦焉,但是苟参此时也不能问。
朱博就说完看着杨恽问:“这个要请教光禄大夫了,大夫熟知历史,羌人为何要伏击我大汉官员?”
杨恽一到张猛家就一改往常言语洒脱的秉性,基本不说话,这时听到朱博问自己,就笑说:“不敢当,某如今,已经不是光禄大夫了。”
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