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尼,贫尼对梵文略懂一些。”站在后排的一个年轻小尼姑怯生生的说道。
这个小尼姑叫仪琳,来自恒山派。
在乌托国,恒山派和峨眉派是佛门重要的流派之一,这两个门派内都是尼姑,在影响上虽然无法和少林寺相比,却深受女xìng信徒的青睐。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40 仪琳】………
() 仪琳是个孤儿,自幼在恒山长大,深受佛法的熏陶,对佛经很有研究。
她没上过学,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佛经,自小跟着师傅诵经,佛经成了她的入门读物。
恒山派收藏的佛经有汉文的,有梵文的,对她来说汉文和梵文没什么区别,她不会挑拣着看。
仪琳把汉文和梵文的经文对照着看,慢慢的摸索出了梵文的意思,好学的她不会不懂装懂,有不懂的就去请教其他人。
一来二去,她成了恒山派最博学的小尼姑,加上她为人谦和,xìng子文弱,深受派内子弟的喜爱。
这次她是随师父定逸师太一起来的。
恒山派虽然都是女子,在江湖上却有着强硬的作风,这是恒山派的传统,每一届的主持都是xìng格刚烈之辈,定逸师太尤为如此。
这次她听闻天竺僧人东渡来访少林,心中有些不平,同是佛门一脉,那些外域的僧人为什么要到少林?
少林的威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历代皇朝恩赐出来的,特别是到了唐朝,少林十三武僧救了李世民的命,整个李唐王朝谁敢轻慢少林,每个皇上登基都要给少林寺加倍封赏。
恒山派起步晚,底子薄,无法和少林相比,可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咱们信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不能厚此薄彼。
怀着不平和好奇的心情,定逸师太带着她最得意的弟子来到了少林寺。
若是要比武功,自然是定逸师太出手,若是比佛法。仪琳是最好的帮手,连定逸师太都承认。在对佛法的理解上,她不如这位弟子。
唯一让她不满的是仪琳的xìng子太过柔弱了。一点都没有继承恒山派的传统。
来到少林寺之后,定逸师太发现了蹊跷,这件事情绝不简单,那些慕容世家和南宫世家的人都是高手。
筑基高手即便是收敛起气息,可那种高手做派是掩藏不了的,整个少林寺能让他们忌惮的只有扫地僧一人而已。
定逸师太想到了昆仑,这些人的穿着和言语和现代人截然不同,怕是从昆仑出来的,能够惊动这些高手的一定是一个极大的秘密。
她虽然xìng情刚烈。却不是傻子,否则不会成为恒山派的住持,发现事情不对之后她准备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刚才那个印度和尚说完后,定逸师太看着没有人响应,知道恒山派的机会来了,她对仪琳使了一个颜sè,意思很明显,让仪琳出面来做翻译。
这不是为了替恒山派出风头。而是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印度和尚的意图。
仪琳看着上万的印度和尚,心里有些打鼓,那些和尚看起来面sè不善,心想等一下万一打起来该怎么办。
她没有看到师父的眼神。她觉得在这么多前辈在场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她出声的资格,他们都是佛门中的高僧,学识自然渊博。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尼姑。
等到师父用更严厉的眼神催促的时候,仪琳只好怯生生的说话了。
永相和尚欣慰的点了点头。由这个恒山派的小尼姑出面最好,即便翻译的有问题也有托词。小尼姑还年轻,佛法不深。
辛赫法师刚才只是打了一个招呼,相当于宣了一声佛号和做自我介绍,有问候的意思。
梵语在印度是佛教高层交流的官方语言,他不知道这种语言在乌托国佛门并不是通用语,除了一些梵语专家几乎没什么人懂。
仪琳从后排挤出来,很有礼貌的向辛赫法师问好。
辛赫法师没有怀疑,以为是乌托国的习俗,双方开始交谈起来,永相和尚最想搞清楚的是这些印度僧人来少林寺做什么。
“贫僧不远万里来到贵寺是想寻找圣山的下落。”辛赫法师如此说道。
仪琳翻译的时候愣了一下,圣山是什么?
jīng通佛法的她一瞬间想到了传说中的须弥山,须弥山没有在印度,反而在少林寺?小尼姑有点想不明白。
这可是一个爆炸xìng的事件,会在乌托国佛门引起轩然大波的,很可能会爆发像在古印度发生过的争夺须弥山的惨烈斗争。
毕竟圣山只有一座,那是佛祖衣钵传承的证据。
如果是稍微机灵点的人在这个时候会停下询问定逸师太,或者是永相和尚,仪琳涉世未深,不大明白这里面包涵的凶险,她直接翻译了出来。
一时间在少林寺前的乌托国佛门各派喧嚷起来,乱作一团,都想弄清楚须弥山是不是在少林寺,为什么会在少林寺,少林寺为什么要秘而不宣等等问题。
“你确定他说的是圣山?”永相和尚急切的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