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鼓舞凤凰 > 第51部分(第3页)

第51部分(第3页)

皇帝修信黄老,毕生以无为为无不为,冀望以大教为大治,他相信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教化。但李宏不同。白弈常觉得不能看清他的所谋,这个人,太后在时,他看似退让已极,全无锋芒,但却是一直在进的,而后太后迁居德恩寺,他几乎在同时便找到了绝佳的立足地,依然是看似谦顺退让的,却依然在向前向上。

上善若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然而,谁又知静水深流几何?

无论无意有心,李宏都极巧妙的利用了可用之人,包括白弈自己。太后迁居,到底谁利用了谁,怕是还不好说的。即便当真只是巧合,吴王殿下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本事,也堪称一绝了。太后是吴王的祖母,故而才有迁居一说,有朝一日,若是换了他白氏,又会如何?只怕,没有不善者吾亦善之的福分。

白弈盯着李宏半晌,浅笑时眸色愈寒。说到底,这位吴王殿下,与他,原是一类人……

皇帝赞意不掩,又唤了李晗:“太子,你来说一说,你的这份经注,是个什么意思?”

一瞬,豆大汗珠已淌了李晗满脸。他连看也未看过半个字,哪还知道是什么意思?如今父皇叫他当殿先说,却怎么说得出。

眼看太子窘立,东宫左庶子杜衡忙起身圆场道:“太子殿下这一份注疏是说‘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善为’。自然之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静观其本质,乃知其规律,而后知其常理,而后明其大道。明道者不妄为,有大胸襟,智慧广阔,包容万物,便能做到太上忘情,天下为公,大公者,天道也,是为定国安邦休养万民之长久计。”

杜衡说得缓慢,一面向李晗使眼色。

李晗本十分聪慧,一点即通,忙接道:“左庶子所言正是。儿臣以为,治国之理,先圣贤早已总结了,尧舜之治,文景之兴,我们作为后人,便需勤加研习,由天地自然之法中归结奥妙,使先人圣法得以延续。”

皇帝点点头,“那么你说,何为先人圣法?”

李晗沉思一刻,道:“以民心为己心,让百姓吃饱穿暖。”

“实民之腹,强民之骨,使民无所欲,使智者无可为,则四海安定,天下大治。好啊,太子殿下说得正是关键处,自古治国养民,无非也就是四个字——以民为心。”宋国老捻须而笑,似对太子的应对机敏十分满意。

殿中局势忽然便诡异了起来,众说不一,有保太子者,言太子之论稳重,又有保吴王者,言吴王之略宏观,一时竟有些剑拔弩张,俨然成了太子吴王之争。

皇帝迟迟不语,便由着他们争执,良久,才唤:“恭良,朕看你一直没发话。你也说说,你是怎么看。”他这是在唤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蔺谦。自打评议初始,蔺谦便一直静坐旁观,俨然无意开口。

闻得皇帝召唤,蔺谦无奈,这才举笏起身,上前礼道:“陛下,臣对黄老之说并无研究,如若妄议恐怕有失。但臣研习书法,既然陛下钦点,臣倒是想说一说,二位殿下的字。”他顿了一刻,待到殿上皆安静了,才继续说道:“陛下精于书道,自然知晓,书法讲求的是气。吴王殿下这一笔字自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笔力圆熟厚重,实可谓静水深流;然而,太子殿下的字,却是九奏万舞,鹤鹭充庭,恣意挥毫,颇具风骨,纵横间有帝王气!”

不急不徐,不卑不亢,却是一语惊震殿中人。一句“帝王气”,已是立场分明,毫不掩饰。他蔺谦是保太子的。

皇帝眸光震颤,静盯了蔺谦良久,忽然唤道:“裴侍郎。”

朝臣微惊,须臾,裴远便起身出列来,朱袍玉带,谦谦有匪,尽显清流本色。

皇帝道:“你是鸿儒世家之子,你先父素有博学之名。你也说一说。”

话音未落,已有窃窃非议之声。

裴远沉默良久,俯身拜倒,道:“蔺公所言,甚是。无须微臣再多议了。请陛下宽恕。”

皇帝久久无言,回目,似习惯性地找寻,视线游移,终于落在白尚那空置的坐席上,怔了一怔,而后,缓缓地,投向了白弈。

白弈心下大紧,只看了皇帝一眼,便谦顺颔首,避开了。这般微妙局势,怎么说都不合适,他不愿参合进去。他料定只要他不主动开口,皇帝必定不会强求,一则,他毕竟年轻,是小辈,又与裴远不同,位居要职已是特殊,皇帝应该不会再过于抬高他;二则,他终归,不是父亲。

果然,皇帝并不开口唤他,但也不说别的,便如此静了下来。

殿中正是戚寂时。终于,李宏先开了口。他退后一步,向太子揖礼:“兄长卓识,令愚弟受益匪浅,十分惭愧。”他又像列位诸臣礼道:“多谢众位抬爱,小王受之有愧,实在汗颜。”

他这样退一步下来,绷紧的弦便是松开了。

诸臣百态,有摇首不甘的,有暗自松气的,却也都不好再多言。

皇帝有些疲惫地长叹,微笑陈词,便允退朝。

从太极殿退下,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