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列着调查报告所列的优点不足,慢慢的丁力杰写了几十张纸,最后又加以汇总,重新编写了一份报告,这仅仅只是一个师的武器使用报告,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传到他的耳中。
“真是的,居然会发生这种事情!”
突然的抱怨声让丁力杰一愣,是李幕,他是北平大学的文利生。
“李幕,怎么回事?”
“你看,就因为一座桥!”
李幕拿着手中的几份报告,不满的嚷喊道。
“什么?”
办公室内其它人都好奇的看着他,桥和武器有关系吗?
“就因为一座桥,独立战车一团不仅损失了一辆二六战车,而且还丧失了重创日军一个联队的机会!”
李幕拿着报告,在那里念了起来。
“二六式战车防御良好、火力优良,装甲厚,但其速度慢,越野最大时速仅十五公里,仅比步行快,但l2。7吨自重较大,通行能力差,在战场上有诸多乡间河流阻挡,其中绝大多数桥梁不具备战车通过,只能采用工兵加固或重新建桥的方式加以通过,在料庄,为追击日军,一辆战车冒险通过村桥,桥梁发生坍塌……你看,就因为一座桥,不单战车陷到了河里,就连原本能全歼的一个联队,也跟着逃了。”
为部队可惜着,李幕又嚷道。
“真是的,难道战车就不能造轻点吗?”
“二六战车已经不错了,你们知道后来为什么重型战车营没有投入使用?”
利长放下手头的工作,站起来看着大家伙说道,或许对于外界而言,压根就没听说过重型战车营,但对于联勤司令部装备调查利的人们来说,却对重型战车营有着一定的了解。
“我去战一旅的时候,听战一旅的参谋说,重型战车营之所以后来没投入使用是因为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
丁力杰疑惑的问道。
“重型战车造价太高?”
“不是!”
利长笑摇着头,脸上带着可惜之色。
“为了让重型战车营进入战场,投入了两个工兵团,修了十三座野战桥,十三座野战桥的工料都够造一辆重型战车了,出了邯彰,这么大的河北省,除了铁路桥之外,能供重型战车通过的桥梁不超过五十座,可从邯彰到北平,单就是需要过的河,都不下两百条,过一条河,就得修一座桥,等打到北平,修桥的工料都够武装一个战车旅了,后来发现日军的战防炮打不穿二六轻战,自然的,就全靠轻战了,可就是轻战……”
“就是轻战,也太重了!”
李幕扬了扬手中的报告。
“可不是嘛,l2。7吨,这是什么概念,新北的一辆卡车满载也不过十吨,可就那,出了邯彰,也就是在江浙的国防公路上能拉满货,现在新北的卡车,卖的还不如农机公司的三轮车,就是因为桥的问题,桥小车重,问题自然就来了,三轮车一辆才两吨多,基本上是个桥,就能过,再加上价钱便宜,自然受欢迎。”
一时间办公室内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路和桥,而在他们说着这些的时候,丁力杰的心里一时问却是无法平静下来,他看着墙上贴着的中国地图,在771w:吐l图上,可以看到密布的河流,而在那些河流上,又有多少可以供战车通过的现代桥梁?一个河北省,能供重型战车通过的桥梁不超过一百座,河北的公路交通已经算是相对发达的了,那全国呢?在河流密布的江南呢?
“现在报纸上成天说着战车战,可有几个人知道,上个月几场暴雨下的,战车用的都不利索,没涨水的时候,有些浅滩勉强还能通过,可涨了水,战车根本就过不去,想过去就要修桥,可日本鬼子,又岂会傻的站在那等咱们修好桥再打过去?”
“那咱们就不能先把桥造好然后直接运到需要的地方n……”
随口的一句话,连丁克杰自己都不相信,这句话是从自己的嘴里道出的。
“先把桥造好?然后再运过去,怎么运?这世上那有运桥的?”
(好久没有求月票了,再次泣求月票,拜谢……ps:无语的新浪微博开通了,因为种种原因,无语不能急时的回答大家的问题,就小说与大家交流,但在微博中,无语应该还是能做到的,无语的新浪微博用户是“命运无语”希望大家多提宝贵建议!)(未完待续'本文字由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创世阅读,给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给予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第182章 北方前线
从民国二十六年ll月底,在元氏县与高邑县之间的田野问,出现了一道道铁丝网,几乎是第十六集团军收复高邑县之后,随着各县乡长的一声令下,在抗战的热情下,上百万河北民众提着铁锹白备干粮,在刚刚平静的战线上帮助前线官兵修建工事,不过只是短短十数天的功夫,绵延数百公里借助河流形成的防线逐渐形成了,尽管还没有修建永备火力点和土木质火力点,没有拉上铁丝网,因为建筑材料,“铁刺”、地雷之类都有所欠缺……仅仅暂时挖掘了步兵掩体和火炮掩体、堑壕、交通壕、崖壁以及战车防御壕,甚至前线的通信器材也少,以致影响了对部队的指挥,但这道纵深达十数公里的防线,却成为日军南下的道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在元旦过后,一个个重达数吨的,于后方制成预制永备火力点被运抵达防线,而原本光秃秃的战壕前方,一道道铁丝网耸立着,在中国,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防线,十余万军队依据各个设计良好的据点防御着北方的强敌,而在他们的后方,多个步兵师随时准备开入防线,抵挡日军的再一次进攻。
元月7日,在战役中受伤的赵功铭回到了前线。这是高邑城北的一个小镇。虽然不繁华,也许是因为镇上有一个小站的关系,到也没有想象中的萧条,因为事先在军用线路上打了电话,六连的三个排长全全赶到火车站来接他,曾经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在工兵的努力下,已经恢复通车了。
一排的排长李鹏程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沉默,他戴着一副玳瑁框眼镜,在战前他是李家庄农村合作社民团队的排长,在民团士官培训学校的时候,军事史教员常给他打甲上,而战术教员却给他一个乙中,作为一名中士,原本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常备军的上士,更不可能成为排长,而扩军却使得他成为了一名排长,也许是因为都是乡亲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