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钱,贵到不是不贵,俺打听过,在定县那边,浇一亩田,可是要7毛哩,一开始时觉得浇三次水,多了点了,不过这多打的麦子就回来了,俺这一亩孬田,还打了差不多两百斤哩,去掉水钱,还能多挣差不多五块钱那!”
听老农这么说,管明棠总算是放下了心,这次离开公署来到田间地头,就是想看看这场丰收对老百姓是否有利,还有那三毛钱的水费有多大的影响,这三毛钱的水费是合作社水利公司制定的基价,相比于他地便宜一倍有余,不过虽是如此,依然让水利公司获得数百万元的利润。
“就是,就是……”
又吸了。烟,老农看着身边这可能是个大官的人,自己该说不?
“是啥?大爷?”
“就是,现在乡里乡亲的都寻思着,这等入了秋,今天,能不能从合作社买着那红皮种子!”
相比于其它,对于这乡间的老农来说,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入了秋的种子,毕竟这几日麦收下来,相比于他们两百多斤、三百多个甚至还有那上等肥田四百斤的产量,那去年加入农业合作社,用合作社贷种种的麦子,一亩地少则六百多个高的甚至都有千斤田,这样的种子,谁都想要,可那边合作社会员的田里产出的麦子,刚打好就被合作社上门被收走了。
红皮种子,现在早就成了压在专区老百姓心里的一个担子,一亩田一季粮食就能挣几十块钱,若是家里种个十几亩田,老百姓自然会算那个帐,于是乎有着农民般狡黠的老农瞧着这个坐着车来的青年人,试着道出了他的担心。
“红皮种子……”
先是一愣,随即管明棠便知道这个老农说的是什么,是合作社推广的小麦良种,今天的《邯彰日报》上还报道邯郸县出来了千斤田的报道,虽说那千斤田是农技所的试验田,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秋季的良种推广造势,而现在老农的担心,却是因为前阵子为了给农村合作社造势,而产生后遗症,于是便出言宽慰道。
“大爷,你放心吧,今个我管明棠在这向您老保证,到了秋种的时候,专区所有人都能买着那红衣种子!”
啥!管明棠……老农愣着,这名咋听着嫩耳熟,直到这年青人拍了拍身上的土坐车离开的时候,老农方才像是回过魂来似的嚷了起来。
“俺的个娘来,那,那是专员老爷!”
(未完待续本文字由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创世阅读,给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给予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江山风雨情之雍正与年妃神医世子妃我意逍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艳舞女郎凤求凰战神七小姐哥哥,是我的蒹葭苍苍吞噬之主师姐老师一锅端末世重生之苏秦
第372章 一地之困
作者写书不容易,希望喜欢这本书的您能够支持正版阅读!!
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收藏、推荐票,每一份打赏、书评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
创世地址:
章节连载总贴:
——————————————————————————————————————
五辆福特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着,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青翠的山峰有时候会因为盘旋的山路忽然遮挡了人们的视线,但转过一个弯之后忽然又扑面而来,向人们展示了它壮美峻峭的身姿。
不过此时,车上的乘客却没有闲情逸致欣赏这天然美景,张振生紧绷着脸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浓眉下一双深邃锐利的眼睛直视前方。线条硬朗而略带些皱纹的脸庞上,带着浓浓的忧色,他紧皱着眉头,心不时的随着汽车的行驶以及道路的变化而铁上铁下的跳动着。
在这样的盘山公路上,汽车行驶总是让人难免提心吊胆,直视着前方,此时张振生所担心的正是安全问题,此时他甚至后悔为什么没能劝阻先生,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实在是
“再慢点,不要急!”
又一次,张振生驾驶员吩咐道,同时,他又不时的观察着车窗外,以防发生落石或者其它的什么意外,虽说大股土匪现在几乎从林县绝迹了,可是在林县这个穷山恶水之地,总会有一些衣食无着的人会铤而走险。
“振生,心放宽些!”
出言安慰着张振生,管明棠的视线则朝窗外走去,这里是他的专区之行的最后站——林县,全专区最穷的一个县,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各项工作最落后的一个县,就像这公路,这里是全区唯——个没有修筑标准县道的县。
而且,与山西接壤的拥有50万人口的林县,按人口比例应在六月份完成15万民团的组织工作,可实际上,至今却仅组织编练了10万民团,在今年专区普遍大丰收的情况下,林县再一次遭受旱灾,为此,管明棠不得不再一次免去了林县的田赋以及相应的附加税,甚至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专区十二县之中,唯——个由县政府打报告要求专员公署救济灾民的地区。
不过,在管明棠看来,这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相比于其它各县地处平原不同,林县位于太行山区,县境内可谓是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对于这个林县,管明棠并不陌生,当年他考上公务员的时候,市人事局曾组织他们那一批新录入公务员前往林州市红旗渠参观学习,而那个林州市就是这个林县。
虽说在车入林县之后,未见与后世参观红旗渠时所说的“光岭秃山头”但对于“水缺贵如油”管明棠却从林县县长的报告中,多少了解了一些,尽管去年民团司令部针对林县的特殊情况,在林县投入了近十万民团以及近六十万元专项资金,修建水渠、水库、池塘、旱井、水井,引山泉,实现了十万亩灌溉,但却依然无法改变林县缺少农业用水的现实情况。
“水,千百年来,水是林县最稀缺的物什,没有水,今年专区其它县能依靠灌溉实现丰产,而林县,除去十一万亩田地实现灌溉,大多数田地都是靠天吃饭,水只够人吃饭的,那里还有闲水浇地,”
在林县县政府,这座使用了几百年,早就有些破旧不堪的县衙里,杨子泰在汇报时,那张被山风吹黑的脸膛上,尽是愁容。
去年受行政院委派他和九十二名青年干部从南京来到邯彰专区,每一个县派六人,这是专员公署制定的派遣方式,他同另外五人被派往林县,其它五人先后离开了林县,而后来公署又先后派来了几人,不过只有三个人留了下来,而他在年后从民政科长晋升为县长,作为县长,上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水!
“水,几乎是在林县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只要把水的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跑2。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94个村,跑5一lo公里吃水的有30个村,跑lo一20公里吃水的有两个村……
因为有一半的人在跑水取水的路上,所以,不可能编练民团,因为水的不足,使得林县大多数土地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所以粮食平均亩产量仅只有百个因为……总而言之,在杨子泰的汇报中,只有一个中心,水!
在杨子泰汇报时,管明棠只是沉默着,参观红旗渠的经历,使得他对林县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缺水,在林县大地上屡见不鲜地出现“村村兴建龙王庙户户能闻祈雨声……”的现象。一眼井旁数通碑,一座池边几个亭,为掘井者歌功,给挖池者颂德。明代万历年间,滋阳县举人谢思聪奉命来林县担任知县,为解决当地的吃水难题,他曾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了一条小水渠,将洪峪泉水引出山外,解决了18个村庄人畜饮水的问题,老百姓为感激他,称这条渠为“谢公渠”,以世世代代纪念这位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
长久以来,林县人省吃俭用,淌汗流血,祈求天神,找水、寻水、挖水、引水……甚至今年之所以林县能组织编练了十万民团,只有一个原因——去年民团的团兵为林县修建了563条水渠、13座水库以及上千座池塘、旱井,使得民团在民众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