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边渐渐地亮起来。
好像谁在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
一会儿,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地光亮了起来。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煞是动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外照在徐久远脸上,他便醒了。
而此时,凡凌嘉和凡老爹早已起床,弄好了早饭,热气腾腾的,只等人来吃。
一阵洗漱过后,徐久远和凡老爹、凡凌嘉一起用过早饭了。
一顿饭过后,凡老爹和徐久远到了村上祠堂。
将徐久远这位新先生介绍给学生们的家长,也就是百步村的村民,
过后凡老爹对徐久远说,
“先生,以前在村子里教书的是我们村子里的老学究,孙老先生,不过他年岁大了,有点力不从心。”
“所以村子里一直在找适合的先生,多亏先生你来了。”
说完让徐久远中午回家记得吃饭,又让徐久远跟着村民去村上的小学堂,便走了。
徐久远走了一会儿,才走到一个小山坡面前。
山坡往上走十余米至半腰,地势稍平,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后就是百步村的学堂。
徐久远对带他来的村民说了声谢谢,并对他说,
“我已经认识路了,多谢老丈啊。”
便让他回去了。
徐久远自己迈着小腿继续往前走。一个小径出现在竹林中,蜿蜒至学堂。
漫步其中,竹香袭面,清气流身,如沐春风,让人不觉间精神一振。
清风徐来,连绵成片的竹林摇摆着风的节奏,轻摇慢舞,沙沙作响,似呢喃,似私语。
八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朗朗。
就如诗歌所写。
刚出竹林,徐久远就听到了一阵朗朗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砖石为辅的私塾。
古风古韵,四面大窗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室内采光。
窗户上还有竹帘卷着,必要时可以放下来。
房间内大约有十余位摇头晃脑朗读的孩童,年纪都是七八岁左右。
两个孩童共用一张桌子,配有凳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
房屋正东挂着一张画像,应该是孔夫子。
下面是一张大桌子,桌子后是一张椅子,桌子上除了笔墨纸砚还有诗书教材,另外还有一壶浓茶。
椅子上坐着一位七十余岁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应该就是凡老爹曾经说过的孙老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