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绩效管理理念的三个根本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第5章 什么是激励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

每次讲激励理论的时候,我都会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对很老的夫妇,他们决定不再做任何工作而去享受生活。为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他们决定选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住。两位老人就在城市里面找,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房子很漂亮,也很安静,打开房门,外面就是社区最大的一片草地,房子的窗户面对的是社区里最漂亮的一棵大树。两位老人拿出所有的储蓄,把这个房子买下来。可是等他们搬进去住的时候才发现买错了。为什么买错了呢?因为这块草地和这棵树是这个社区惟一可以让孩子们娱乐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聚集在这里玩耍,非常嘈杂,每天都是吵吵闹闹,喧喧嚷嚷。两个人就难过了,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显然这里不是他们想要的地方。两位老人该如何办?

有些人回答说跟小孩一块玩,融入孩子当中去。这是一个方案,但是老人没有体力而且喜欢静。一些同学更大胆地假设把树挪走,我们知道这是公共财产,做不到。还有同学说把房子租出去,再另外找个安静的地方,这个方案对花光积蓄的他们来说应该是比较难。更有意思的答案是养一条大狗,把小孩吓跑,虽然这是一个方案,但显然这个方案是不会被采纳的。

我们看老人怎么做。

小孩子来了之后他们就把房门打开走出来,对所有的小孩子说:“孩子们,你们太好了,你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必须有所表示,我决定给每人一块钱来表达我的谢意!”拿到一块钱,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就来更多的小孩。老人又走到小孩当中说:“我实在是太老了,我很想跟你们在一起,你们给我的快乐太多了,我应该有所表示,但是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给每人一毛钱。”这个时候昨天拿到一块钱的小孩就火了,昨天的快乐值一块钱,今天的快乐值一毛钱,这些孩子们认为不公平,决定不来了。还有一半人觉得一毛钱也不错,第三天还来。老人又走到大家面前说:“我真的是太穷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一分钱。”这一下,小孩子全都生气了,因为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快乐才值一分钱,他们都决定离开。老人的目的达到了。

这就是激励,激励就是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本来到这块草地来玩是这些小孩的娱乐,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老人成功地把小孩子的娱乐变成工作,因为他付费给孩子们,付费让娱乐变成工作。一旦变成工作了就会讲报酬,报酬就要讲合理性,当报酬越来越低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公平,就做出选择。

把工作看成是游戏,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投入和愿意付出,因为这是他喜欢的东西。

这个故事里大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当每一次我拿这个故事的问题来问询大家的时候,几乎所有答案都是把树移走、搬家、养大狗。这就提醒我们,当我们给出这样答案的时候,说明我们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从孩子们的角度看,这三个方案都不是有利于他们的。这也是大家没有找到答案的原因,就是因为从自己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这个故事提醒大家,激励一定站在对方角度去做,不能从自己角度去做。你站在对方角度去做,你就要问:怎么使这些小孩子愿意离开?只要这么想的时候,激励的方法就是对的。

这就是激励的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激励一定要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第二个角度是激励要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要站在自己的方向。这两个问题也是激励的核心。

人为什么工作

人为什么要工作?有关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激励的关键。其实人要工作的理由非常多,有人为了糊口,有人为了实现理想,有人为了获得成就。如果我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人数的限制,你会得到无数个答案,结果发现人要工作的理由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这也表明,激励是一个很复杂而且困难的工作。

如果我们把人们需要工作的理由归类整理,大致分为五大类。

第一,赚钱。人工作是为了赚钱,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工作原因,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总是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去工作的。现实当中的确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并不是为了钱工作,但是从普遍的意义上看,赚钱的确是大多数人工作的原因,所以会有人仅仅是因为很少部分钱的调整,就出现职业的变化和波动。

第二,消耗能量。人需要消耗能量,这是人的生理需求,工作正是消耗能量最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也忽略了,没有关心工作量的设计,忽略了人们可以承受的体力,忽略了人们需要消耗的能量。有些地方工作量不足,人们的能量无法消耗,也因为能量无法消耗又必须消耗,结果导致内耗和不团结;有些地方工作量太大,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限度,人们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高额的工作量让他们无法持续付出,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第三,社会交往。工作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再孤独,可以通过职业,与他人进行交流。人在本质上是群居动物,天性中就需要交流和沟通,如果仅仅是血缘的关系,我们可以交往的范围有限,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似乎彼此之间又太疏远,所以职业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交往关系。人们通过职业,接触社会,拥有信息。小企业在人力成本中的支付要高一些,就是因为小企业的人际关系窄,而大企业因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平台,从而对于人力资源更具吸引力。

第四,成就感。只有工作才会真正获得成就感,帮助一个人,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个作品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工作和成就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因为工作会获得成就,因为成就会让工作具有价值。成就感无法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一定是在工作成果中体现。

第五,社会地位。人的社会地位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只有被社会认可的人,才会获得社会地位。在建国初期,为了能够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当中,不管什么行业,不管什么领域,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青年人都会去选择。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环卫工人,把这些普通岗位的工人提升到全国人民尊重的地位,提升到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地位上,结果,很多年轻人都争相去当环卫工人、普通工人,中国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习俗彻底被打碎。

这五大类的理由就是人要工作的理由,虽然激励的理论很多,也有很多方法,但是所有的激励都是解决这五大类问题的,只有深刻了解人们工作的原因,激励才会有效。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很多人认为涨工资一定会带来满足感,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绩效,但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给我们相反的结论。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Irving Herzberg)调查征询了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的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他要求被访者回答诸如“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等问题,赫茨伯格发现:受访人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是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或者工作内容有关。他把前者称为保健因素,把后者称为激励因素,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提供给人们的工作条件细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他之前,我们给员工的所有工作条件,都认为是激励因素,但是赫茨伯格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工资、工作岗位、福利、奖金、晋升、尊重等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在赫茨伯格之前所有人都认为,提供这些工作条件给大家,人们就会好好地工作。后来赫茨伯格发现一部分工作条件起作用,他把这些称为激励因素;一部分工作条件不起作用,他把这些称为保健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