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绩效管理理念的三个根本 > 第1部分(第3页)

第1部分(第3页)

信徒问:“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老年人不做杂务,那要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

信徒因而了解到了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对于修行的最大误解,就是把修行与做事分开来看,这是概念的误区。其实,无论是修行,还是任何其他的事情,如果不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不能够运用于日常行为中,那就不是最好的,管理的理论也是如此。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的过程。

写作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理解管理和实践管理的过程,特别要感谢六和集团、美的集团、招商基金、珠江啤酒、威创股份的管理者们,和他们反复的交流和合作,让我厘清了这些管理的基本概念。

陈春花

2009年8月6日于广州天河

献给

那些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

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

第1章 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所以我们有时会慨叹人和人的不一样,其实管理的奥妙正在于此,同样的人,同样的资源,交由不同的管理者来运作,结果会相差很远。所以,如果想提升管理绩效,就需要对于人、物、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管理的理解

领导常会说“把人给我管住”,因为从日常的经验来说,管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管人理事”。这个定义被很多人不断地强化,结果,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对于人的工作,管理最大的困难也就变成了琢磨人的困难。更多的人还会确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但是,事实真的就如此吗?中国企业中的人,如果从投入工作的时间来说,很多人会超过10个小时。但是从产出的结果来看,这10个小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有人告诉我说是员工的基本素质不够高,又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需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300年的历程,这两个原因或许我可以接受,但是也并不完全同意。我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在咨询行业流行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咨询顾问到一家公司去,老板非常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帮助我培训员工,因为他们笨得像猪一样,我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接下来这个顾问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们却对顾问讲:“你快去培训我们老板吧,他讲得全是鸟语,我们根本听不懂。”这里讲的几乎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况,老板和员工根本无法对话。管理者有时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且富有深度,但是管理是要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的。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管理者每日忙于决定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下属应该做什么,对于每一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却从来不作分析,不作安排,结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凭着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凭着自己对于企业的热情和责任在工作,出现的工作结果就很难符合标准。

对于评价下属有三个很糟糕的词:第一个是“悟性”。很多管理者喜欢悟性高的下属,他们会很自豪地告诉我,小张悟性高,所以工作做得好。我不反对下属成熟度高,管理的效果会好,但是下属的悟性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特征,如果工作内容调整、工作技能要求改变,悟性总能保证足够吗?第二个是“领会”。常常听到人们谈论要学会“领会领导意图”,没有足够的时间磨合,下属想弄清楚领导的意图是非常困难的。第三个是“揣摩”。很多人喜欢揣摩上司的想法,更多的人会根据揣摩出来的意思去做工作行为的选择,可是揣摩的行为会导致更大的风险,所以常常可以听到管理者大声地训斥,问为什么做错事情!只需要了解两个相邻的上下级岗位即可判断企业的决策是否合格,比如,人力资源总监和人力资源经理,你从人力资源总监这个地方确定他对于人力资源经理岗位重要事情的界定,之后你去问人力资源经理对于自己岗位重要事情的界定,如果两者界定的重要事情是一致的,那么该公司的管理处在良性;如果两者界定的重要事情不一致,那么就是人力资源总监失职。其实管理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级管理者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所有的管理书籍都会告诉我们,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想管理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管理需要面对的是充满个性的人,而管理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要符合管理的规律。比如如何看待人在管理中的位置,如何确定绩效,管理效率如何产生,等等,对于管理规律的总结,很多人做过努力,我认为管理自身规律中最有普遍意义的是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把这一条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就是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大部分人都会评价管理,评价上司,更多的管理者会坚持,必须对上司做出评价,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上司犯错误,结果就很可怕。我也同意上司错误就会导致坏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先把这个想法放一放,因为能够成为上司的人我们还是可以确信他们的能力。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容易地质疑上司,质疑公司的规定,因为我们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如果所有的证明你是对的,但是管理结果不好,这样的证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是我们证明自己正确、上司错误,也于事无补。

日常管理中有一个情况会比较普遍:在工作的现场,发生了问题,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很多管理者回答说: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到责任人,解决问题。我问大家,为什么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分清责任呢?他们告诉我是为了这个问题将来再出现的时候有办法解决,是为了将来这个问题不再犯。表面上看好像回答正确,但是如果我们用管理的这条规律来看,就有问题了,正确的答案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这一次不会再犯,但是管理需要不断地面对新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那么大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知道要马上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方式。杰克·韦尔奇坚持接班人一定要在GE内部产生,而HP则坚持新的CEO要空降兵,我们能够说选拔接班人的方法,是GE的对还是HP的对吗?绩效的结果是这两家公司在两位新CEO的带领下依然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到远大空调,我们看到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到美的看到的是授权独立的文化,你也无法说他们谁对谁错,因为两家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人理事”是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理解,即便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也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强调对于人的管理。但是很可惜,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的,正因为我们如此看管理,所以中国的管理一直处在“人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