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选在周六傍晚。天色将暗未暗,既非深夜引人遐想,又能天然营造一种私密氛围。孙启荣穿着舒适的浅色家居毛衣,桌上两杯清茶氤氲着热气。
他先严谨地剖析文献,条理清晰,展现出深厚的学养。接着,话题巧妙流转,他开始讲述自己大学时代的“峥嵘岁月”——那些理想主义的光辉、奋斗的艰辛、以及不为人知的挫折。这些半真半假的“肺腑之言”,成功地将“孙教授”的形象柔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过来人”
随着讨论深入,他极其自然地站起身,走到李雪身后,俯身指向她电脑屏幕上的某段文字。他的胸膛离她的后背只有咫尺之遥,温热的呼吸似有若无地拂过她的发档,声音低沉而充满磁性,解释着复杂的理论。
李雪身体瞬间有些僵硬,内心警铃微作,但对方专注学术的姿态和毫无逾矩的动作,让她无法发作,只能强自镇定。
时间到了晚上九点。孙启荣体贴地看了一眼窗外渐深的夜色,语气带着关切:“太晚了,回宿舍那段路路灯又暗,不安全。我开车送你回去。”路上,他主动接过她沉重的书包,像个温和的长辈,询问起她学业外的琐事——实习是否顺利?家里父母身体可好?言语间充满理解和宽慰。
临别时,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力道适中,传递着一种鼓励和?。难以言喻的亲近感。整个过程,如温水浸润,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防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软化。
几周后,当李雪的论文初稿完成,孙启荣“灵光一现”,提议为论文增加“实地调查”的灵感:
“城郊那个古镇保存的民俗文化,正好能佐证你第三章的观点!周末我们去采风一天,实地感受一下,你的论述会更有生命力。”提议合情合理,充满学术的诱惑力。古镇的黄昏,灯火昏黄暧昧,街巷静谧无人。同样的温和语气,同样的体贴举止,同样的“时间不早、回城路远”的“现实考量”在古镇那间刻意挑选的、灯光昏暖的旅馆房间里,孙启荣用他炉火纯青的“温水”战术,将已经半只脚踏入陷阱的李雪,彻底留在了身边。
那一晚,李雪甚至产生了一种恍惚的错觉:是自己被他的学识魅力、成熟体贴所吸引,在那种氛围下,“情难自禁”?还是被一种无形的、名为“机会”和“关怀”的力量,温柔地推过了那条界限?她分不清。而孙启荣要的,正是这种混淆。猎物落网时若心存一丝“自愿”的幻觉,便不会激烈挣扎,更不会反咬猎人。
事后,孙启荣对李雪的态度,堪称“操控学”的典范。他绝不一拍两散,也绝不公开亲密。课堂上,他依旧会点她回答问题,布置任务,目光掠过她时,会多停留半秒。那半秒里,没有露骨的欲望,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妙的“默契”。这丝若有若无的联系,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缠绕着李雪的心。
几天后,他会在办公室门口“恰好”叫住她,语气平淡如布置作业:“论文第三章第二节的引证有点问题,逻辑不够严密。下午课后,来我书房一趟,我们细看一下。”理由正当,不容拒绝。
书房里,清茶与切好的水果已备好。学术讨论进行到一半,他会突然话锋一转,凝视着她,用一种洞悉一切的笃定语气问:“你最近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看得出来。”不等她回答,便自顾自地叹道:“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
这种“我懂你”的断言,剥夺了她辩驳的空间。他会在她起身时,“顺手”极其自然地替她抚平衣领的褶皱,或将她散落鬓角的一缕发丝轻柔地别到耳后。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不容置疑的亲昵,却又在对方来得及反应前便已完成。
当李雪因内心挣扎而试图疏远、某次辅导迟到时,孙启荣在电话那头的沉默足足有三秒,然后才用一种混合着失望和宽容的语气说:“你知道我时间排得很满,但为了给你腾出这个时间段,推掉了别的事。”轻飘飘一句话,便将责任和愧疚感精准地转嫁到了李雪身上。
他在她的朋友圈偶尔点个赞,在校园偶遇时却只是疏离而客气地点点头。这种精准的“推拉”技巧,让李雪的情绪如同过山车,在“被重视”的温暖与“被疏远”的恐慌中反复摇摆,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聚焦于他的一举一动,揣测他的心意—这正是猎物彻底迷失方向、丧失主动权的标志。
在外人眼中,孙启荣教授依旧是那个博学、儒雅、关爱学生的典范。他的公开形象无懈可
然而,在无人窥见的阴影里,他如同一位技艺登峰造极的黑暗园丁,同时培育着数株“毒株”。李雪只是他精心浇灌的一株。
他的目光在课堂上精准地扫描着新的目标:那些性格内向敏感、家境普通甚至窘迫、对未来充满渴望又深感压力、在群体中缺乏强力支持网络的女生。她们是“温水煮蛙”战术最理想的实验品。
课间短暂的闲聊,成为他获取情报的渠道:
“父母是做什么的呀?供你读书不容易吧?”—评估家庭支持力度与弱点。
“有考虑过读研吗?现在竞争很激烈,资源很重要”—探测学业野心与可利用的焦虑点。
“有男朋友了吗?异地恋挺辛苦的”—判断情感状态与可利用的孤独感。
一旦捕捉到“家境困难”的信号,他便适时开启“共情”模式,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如何“苦读”、“深知寒门学子的不易”瞬间拉近心理距离。
对渴望深造的,他则暗示自己掌握着某些关键资源,如内部保研信息、重量级导师人脉,如同在沙漠旅人面前晃动着清冽的水囊。
他与李雪的关系,则被巧妙地维持在一种“非公开的特殊连接”状态。这既是对李雪的一种变相控制,也是他自身安全策略的一部分——避免单一目标承载过多风险。
他像一个最高明的渔夫,在同一片水域悄无声息地撒下数张精心编织的细网,对不同目标使用相似但绝不雷同的“关怀”与“机会”诱饵,确保它们在时间线上错落有致,互不干扰。
每一张网中的鱼儿,都孤独地挣扎着,以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唯一幸运儿,全然不知自己只是黑暗池塘中,众多被缓慢拖向深渊的祭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