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九州风云志 > 第54章 骷髅头诵经(第2页)

第54章 骷髅头诵经(第2页)

李顺摸出钱袋,只剩十几个铜钱,衙役啐道:“打发叫花子呢!”

一脚把他踹翻,顺走了货担里那尊泥金佛像——那是他从大都城郊收的,本想卖给信佛的蒙古人,如今却便宜了这些泼皮。

李顺拖着发软的腿往回走,却在镇口遇到个青衫落魄的书生。那人脸白得像张纸,补丁里还透着墨香,见李顺背着货担,眼睛亮了亮:“兄台可卖笔墨?”

李顺摇头,却听他叹道:“我爹原是账房先生,被赵三逼得悬梁,如今我想写状纸申冤,却连墨都买不起。”

说着,眼眶便红了。

“你也姓赵?”

李顺惊道。书生苦笑道:“我叫赵谦,和那赵三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作孽太多,我们这些清白人家,也被连累得抬不起头。”

两人同病相怜,坐在路边的老槐树下,李顺把干粮分给他一半:“我要去府城递状,你敢不敢跟我去?”

赵谦咬咬牙:“死都不怕,还怕折腾!”

接下来的路,走得格外艰难。他们沿着运河边的官路走,遇到驿站,汉人不能随便用,只能睡在破庙里。夜里,李顺把货担里的胭脂盒垫在赵谦头下,自己裹着草席,听着运河水“哗哗”响,像是无数冤魂在哭。

行到半途,天降大雪,鹅毛片子往脖子里钻。赵谦的青衫结了冰,像层铁壳,每走一步都“咔嗒”响。李顺把仅有的棉袄披在他身上,自己裹着草席,脚底的草鞋早磨成了片,脚趾头冻得没了知觉。可赵谦却笑着说:“这雪好,把脏东西都盖了,等春天一化,说不定能长出干净苗苗。”

折腾了半月,总算到了济南府。廉访司的朱漆大门气派得很,守门的兵丁穿着皮甲,腰间挎着弯刀,见是两个汉人,眼皮都不抬:“廉访使忙着呢,闲杂人等滚远点!”

李顺把货担里最后半块干粮塞给兵丁,赔笑道:“我们有天大的冤情,求见周大人!”

兵丁嚼着干粮,斜睨他一眼:“周大人是汉官,心善,可鞑子上司盯着呢,你们别给大人找麻烦。”

李顺和赵谦便在衙门外守了三天,冻得嘴唇发紫,脚底板裂得全是血口子。直到第四天清晨,一辆青布小轿悄悄从侧门出来,轿帘一掀,露出张清瘦的脸:“是来递王启冤状的?”

两人又惊又喜,忙跪下磕头。轿子里的周大人叹道:“我已暗中查访多日,赵三确有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之事,只是……”

他压低声音,“鞑子上司收了赵三的贿赂,要压下此案。你们且回去,待我寻到铁证,必还王启清白!”

回到桃源镇,已是年关。乱葬岗的雪积得老高,骷髅却还在老地方盘膝而坐,只是诵经声里多了几分急切。李顺和赵谦住在慧明的僧房里,整日琢磨如何找证据,却不知危险已悄然逼近。

除夕夜,赵谦出去买酒,许久未归。李顺寻到乱葬岗,却见赵谦被绑在骷髅旁边,嘴上塞着破布,赵三带着几个打手,举着松明火把狞笑:“好个刁民,竟想翻案!今天就把你们和这死鬼一起烧了!”

说着,把火把往骷髅身上掷去。

李顺扑过去,用身子挡住骷髅,火把“轰”地烧着了他的裤脚。就在这时,黑暗里传来马蹄声,一队官差冲进乱葬岗,为首的正是周大人:“赵三,你贪墨赋税、草菅人命,证据确凿,还不束手就擒!”

原来,周大人冒险带着亲信赶来,终于抓了赵三现行。

火把照亮赵三的脸,他瞪着充血的眼睛:“你们这些汉狗,敢和鞑子作对!”

官差们却不管这些,锁链往他脖子上一套,拖出了乱葬岗。

元宵节这天,县衙前贴出告示:赵三贪赃枉法,强抢民女,害死人命,判斩立决!百姓们挤在街边,看那恶徒被押赴刑场,人人拍手称快。李顺和赵谦带着官府的告示,来到乱葬岗宣读,白纸黑字,终于还了王启清白。

当晚,月光格外清亮。李顺又来到乱葬岗,却见那骷髅竟还在诵经,只是声音变得平和,像阵春风拂过荒草。他蹲下身,轻声说:“王秀才,你的冤屈洗清了,安心去吧。”

话音刚落,骷髅的骨节突然松开,缓缓倒伏在坟头,眼窝里的冷光一点点消散,最后化作点点白光,飘向夜空。

天亮后,乱葬岗上只剩一具整齐的白骨,静静躺在那里,像是完成了最后的修行。慧明和尚带着僧众来收殓,将白骨埋在普照寺后,立了块无名碑。每到清明,李顺都会去添把土,就像给自家老人上坟。

数年后,桃源镇口开了家杂货铺,店老板李顺不再走南闯北。店门口摆着块石头,正是当年骷髅坐过的,上面刻着“放下即解脱”。来往的人问起,他就讲骷髅诵经的故事,劝人莫执着,珍惜眼前。

有人问:“那骷髅诵经,到底是执念,还是解脱?”

李顺望着远处的普照寺,笑而不语——他知道,王启用最后的执念,等来了迟到的正义;而自己,也在这场遭遇里,放下了漂泊的执念,寻到了心安之处。

就像慧明和尚说的:“世道虽暗,人心向光。骷髅诵经,诵的不是经,是对世道的不甘,对清白的渴望。等冤屈消了,执念散了,白骨也能化作春泥,滋养出新生的希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