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转场后的牧区百废待兴,防疫仍需持续,学堂也要重建。汪璒握着邀请函,陷入深深的两难。那天夜里,她独自走到山坡上,望着星光下的牧场。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真正的成就,不在于走得多远,而在于种下的东西能否在自己离开后继续生长。"
第二天早餐时,汪璒做出了决定。她把邀请函递给徐远舟:"你比我更了解实验室数据,由你代表我们去日内瓦。"
"什么?"徐远舟差点打翻奶茶,"这是你的研究成果!"
"是我们的。"汪璒纠正道,"而且牧区现在更需要我。哈森爷爷年纪大了,乌云塔娜还没完全掌握全部药方,学堂的孩子们。。。"
她没说完,徐远舟突然握住了她的手:"我明白了。我会把会议录音带回来,一份给学堂当教材。"
他的手温暖而坚定,汪璒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两人之间的空气似乎变了质,像春天的冻土开始松动,有什么东西正要破土而出。
国际会议很成功。徐远舟发回的电报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报告反响热烈,who专家要求合作研究,瑞士记者要来牧区采访。。。。。。"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张剪报,上面是徐远舟站在讲台上的照片,标题是《z国青年科学家展示传统医学现代价值》。
汪璒把剪报贴在学堂的墙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找自己的名字——因为徐远舟在致谢部分列出了所有帮忙采集草药的小朋友。
初雪降临那天,徐远舟回来了,带着会议资料和一台崭新的太阳能显微镜。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申请到了长期调研项目,将在牧区驻扎至少两年。
"不止为了研究,"他在篝火旁对汪璒说,火光映红了他的侧脸,"还为了。。。。。。更重要的事。"
汪璒假装没听懂,但心跳快得像受惊的小鹿。她起身去添奶茶,发现哈森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眼神了然如看透一切的父亲。
冬去春来,牧区焕发出新生机。防疫单元升级成了永久性医疗站,汪璒与徐远舟合作编写的《蒙汉双语防疫手册》发放到每个牧户手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学堂的新教室——由兵团资助建造的砖瓦房里,孩子们同时学习传统牧歌和现代科学。
五月的一个清晨,汪璒收到周维民的来信。老工程师即将退休,想把汪璒父亲留在研究所的全部资料送回牧区。"这些本该属于你,属于这片土地,"信中写道,"你父亲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
包裹到达那天,全牧区的人都来了。箱子里除了笔记和工具,还有一本从未示人的相册。汪璒翻开第一页,呼吸为之一窒——年轻的父亲站在西北牧区的山坡上,身边是位蒙古族姑娘,两人中间放着台手工制作的播种机模型。照片背面写着:"与小云和我们的孩子,1962年春"。
"这是。。。。。。"徐远舟惊讶地看着照片中女子熟悉的眉眼。
汪璒抬头望向人群中的乌云塔娜,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姑娘对医药有着天生的悟性。血缘的纽带如此奇妙,跨越时空将两代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
"要告诉她吗?"徐远舟轻声问。
汪璒摇摇头:"有些秘密,让它们随蒲公英飘散吧。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这里扎下了根。"
夏日的草原上,野花如繁星般绽放。汪璒站在当年父亲站过的山坡,望着眼前的一切——医疗站的蓝顶,学堂飘扬的国旗,远处正在试用的新一代播种机。徐远舟悄悄握住她的手,这次她没有抽开。
在笔记本最新的一页,汪璒写下:"亲爱的爸爸,您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森林。而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与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