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的吗?"杨婆子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多谢老爷夸赞!"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杨婆子笑得眼睛都发亮了:"老爷满意就好!老婆子可是把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
"我、我这就去厨房再看看汤。。。。。。"
"不必了。"郑孝胥微微一笑,"这汤也很好,高汤清亮,滋味醇厚,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杨婆子连连鞠躬,脸上堆满了笑意:"谢谢老爷!谢谢老爷!我这就去准备茶水。。。。。。"
郑孝胥微微一笑,看着杨婆子离去眼中却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他由此想到,眼下只能借助醇亲王的力量,在内务府站稳脚跟。至于复辟。。。。。。那是后话,需要从长计议。
待杨婆子匆匆退下后,郑大低声笑道:"老爷,杨婆子的手艺确实不错。我看她刚才紧张得手都在抖呢。"
郑孝胥啜饮了一口茶,点头道:"是个肯下功夫的。菜式摆盘精致讲究,一看就是用心之人。虽比不上宫中御膳房的大厨,但在这宅院里,已是上乘之选。"
但无论如何,这座四合院里的第一顿午膳,总归是个好的开始。
午后,郑孝胥在书房内陆续收到了故交好友以及众位帝师派人送来的回信。他坐在书桌前,一封封拆阅,面上渐渐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信中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向郑孝胥问好恭贺,恭喜他定居京城,即将担任内务府广储司郎中一职。不少人在信中关切地询问他对未来有何打算,是否准备全力为皇上太后效命。
"。。。。。。欣闻郑兄回京任职,不胜欣喜。。。。。。"
"。。。。。。望郑大人能为皇上太后鞠躬尽瘁。。。。。。"
"。。。。。。届时乔迁之喜,务必通知,我等定当准时赴约。。。。。。"
最令郑孝胥欣慰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一定会按时参加他的乔迁之喜。朱益藩在信中写道:"。。。。。。新居落成,理当庆贺,我等必当携薄礼前来,共贺郑兄乔迁之喜。。。。。。"梁鼎芬则承诺:"。。。。。。届时定当赴宴,与郑兄共商大计。。。。。。"
陈宝琛的信来得最晚,但内容最为详尽。他在信中不仅祝贺郑孝胥回京任职,更表示:"。。。。。。后日的乔迁之喜,我等必当准时赴约。届时可借此机会,共商皇室大计。。。。。。"
郑孝胥放下最后一封信,若有所思。这些回信虽多是客套之词,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却颇为耐人寻味——众人对他的新职颇为关注,更对他与醇亲王的关系心知肚明。
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今日郑二购买的盆栽,思绪万千。两日后,这座宅院将迎来第一批客人。届时,他不仅要展示新居的风貌,更要借此机会,与这些帝师故交们深入交流,为未来的复辟大业埋下伏笔。
而眼下,他需要先在内务府站稳脚跟,取得醇亲王的信任,才能在这盘大棋中,落下关键的第一子。
郑孝胥指尖轻轻敲击着窗台,回首目光落在刚刚收到的几封回信上缓缓扫视。书房内,檀香与墨香交织,窗外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却丝毫打扰不了他此刻的思绪。
"郑大。"他忽然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郑大快步走进书房,垂手侍立:"老爷,有何吩咐?"
郑孝胥走近书桌收起信件,缓缓道:"后日,我要在新宅里举办乔迁之喜。"
"是,老爷!"郑大精神一振,连忙应道。
"你且去看看杨婆子和郑二,"郑孝胥抬起头来,吩咐道,"了解一下他们还需要哪些帮助,尽快将宅院收拾妥当。尤其是正房和书房,务必布置得体面些。"
郑大点头:"小的这就去办。"
"还有,"郑孝胥继续道,"你速去附近打听打听,哪些酒楼的大厨手艺出众。我要请一位手艺好的大厨,后日晚间来宅里掌勺。"
"老爷是要宴请多少宾客?有什么规制?"郑大会意,连忙问道。
"嗯。"郑孝胥微微颔首,"两日后便是乔迁之喜,想必不少故交好友都会前来道贺。"
郑孝胥从书桌前,取出一张宣纸:"你这就去办,尽快将菜单理出来。杨婆子与郑二也能协同打打下手帮厨,但主要菜品还需请专业大厨来做。"
"一一数过送来回信的数量,看向每封书信的署名,并在一旁的宣纸上誊写下来,以及列下了部分菜单。″
郑大接过宣纸和毛笔,恭敬地站在一旁。
“需要预备两桌席面,至于席面的菜单,现下只列了这些,至于还缺少的部分,由大厨看着配置添上。”
"银子的事不必吝啬,"郑孝胥沉吟片刻,又补充道,"比市场价高点也无妨。毕竟时间太赶,要好生准备。"
"老爷放心,"郑大连忙应道,"我一定把这事办得妥妥当当。只是。。。。。。"郑大迟疑了一下,"请大厨的事,小的去哪家酒楼打听比较合适?"
郑孝胥略作思索:"就去西单大街上的聚仙楼和福来居问问。这两家酒楼在京城颇有名气,厨艺应该不会差。若他们的大厨抽不开身,再打听其他有名的酒楼。"
"是,老爷!"郑大又接过菜单纸,恭敬地退了出去。
郑孝胥重新坐回书桌前,望着窗外渐渐西斜的阳光,思绪万千。这场乔迁之喜,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新宅落成,更是一次联络故交、稳固根基的重要聚会。
他拿起毛笔,在纸上勾勒出几位必须邀请的重要人物:陈宝琛、朱益藩、梁鼎芬。。。。。。这些帝师,都是他未来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两日后。。。。。。"郑孝胥轻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在这座刚刚安顿下来的新宅里,一场关乎未来的宴会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