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陵成为中国最后一座按帝王规制建造的陵墓。1938年,崇陵被盗墓贼洗劫,光绪帝遗体被拖出棺外,随葬品(如绿玉佛手簪、大东珠等)遭掠夺。
而慈禧太后的安葬因停灵与礼制冲突。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去世后,入殓时,慈禧遗体首先被安放在乐寿堂。
太监们为其进行了仔细的梳洗和装扮,给她穿上了华丽的寿衣,寿衣上绣满了精美的图案,缀有大量珍珠、宝石等。
随后,慈禧被放入金丝楠木棺材中,棺内还放置了大量的陪葬珍宝,如翡翠西瓜、夜明珠等,据说夜明珠能使尸体不腐。
慈禧太后的灵柩与光绪帝梓宫(棺椁)先共同停放在乾清宫,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摆满了各种供品和挽联,营造出沉重的哀悼氛围。
供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等前来吊唁。期间,每天都有复杂的祭祀仪式,包括上香、奠酒、读祭文等。
后又因礼制慈禧太后棺椁暂放宁寿殿。
因光绪帝先逝,按祖制“帝后同丧,先葬皇帝”,慈禧葬礼被迫推迟。
其棺椁后移至煤山(景山)停放,直至光绪下葬后才启动安葬程序。
但因光绪皇帝的崇陵迟迟未完工,慈禧太后的葬礼推迟一年后才下葬。
直到1909年11月9日才举行出殡仪式
,慈禧太后才出殡,送葬队伍极为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仪仗队,有各种旗帜、幡幢等。
灵柩由众多杠夫抬着,杠夫们经过严格训练,以保证灵柩平稳。沿途有大量的士兵和警察维持秩序,道路两旁还有许多百姓围观。
送葬队伍达上万人,抬棺轿夫最多时128人,
队伍从北京紫禁城出发,前往东陵,整个行程耗时4天抵达清东陵普陀峪定东陵。
慈禧太后为了建造这座陵寝,慈禧太后不惜工本,陵寝内的装饰极尽奢华,无论是墙壁上的雕刻,还是棺椁的制作,都堪称巧夺天工。
到达东陵后,11月15日,棺椁入葬地宫,随葬珍宝价值连城(如夜明珠、翡翠白菜等)。
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慈禧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地宫。地宫内早已按照规制布置好,放置了许多随葬品。
待灵柩安置妥当后,工匠们封闭了地宫石门,完成了下葬仪式。
此后,守陵人员开始在陵区进行日常的守护和祭祀等工作。
但1928年,孙殿英盗掘定东陵以慈禧太后陵墓为主以及清东陵其他帝后陵墓。
慈禧遗体被抛尸棺外,珍宝洗劫一空。1983年,文物部门清理内棺时发现其遗体保存完好,身高约1。53米,经消毒后重新入殓。
时间上光绪虽先去世,但因陵墓未完工,下葬时间(1913年)晚于慈禧(1909年)。
慈禧太后葬礼因“先葬皇帝”的祖制被迫推迟一年。两人陵墓均被盗掘,但慈禧因陪葬品奢华,遭遇更惨重。
凌霄(溥仪)在乳母及众多太监宫女服侍下,于乾清宫祭奠了大行皇帝以及大行圣母皇太后的丧礼,先是教我行跪拜大礼,然后烧纸钱上香。
之后凌霄(溥仪)又在灵堂上阅览了由隆裕太后和摄政王以及众大臣商议的随葬品名单,竟是厚厚一本。一双小手一页一页慢慢翻过,只看记载着:
穿戴及覆盖类
凤冠:由各种珍宝宝石镶嵌而成,其上最大的一颗珍珠重约4两,价值上千万两白银,冠上还另有九颗夜明珠,每颗都有龙眼葡萄大小。
-
寿衣:包括一件金丝绣串珠的佛袍,两件绣花串珠的福寿夹袄,共用大珍珠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4500粒,还镶嵌着1135块红蓝宝石。
-
织金陀罗尼经被: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缀有820粒珍珠,价值16万两白银。
-
网珠被:覆盖在尸身及陪葬品上,镶嵌了6000颗珍珠。
棺内陈设类